寺中猫食肉

紧行慢行皆虎形,室中捕鼠百般能。

精舍一隙透灵鼠,朽残经卷将何补。

为斯育尔佛释迦,日逐随僧常茹素。

常茹素,一旦筵前舒爪距。

尔勤尔役诚可录,赏彼丹衷命食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寺庙中的猫与僧侣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中以猫的视角,展现了其在庙宇中的生活状态和角色转变。

首句“紧行慢行皆虎形”,形象地描绘了猫在庙宇中行走的姿态,即使是最轻缓的步伐也仿佛是猛虎的行动,暗示了猫的敏捷与力量。接着,“室中捕鼠百般能”点明了猫的主要职责——捕鼠,强调了其在维护庙宇卫生环境方面的作用。

“精舍一隙透灵鼠,朽残经卷将何补”两句,通过“灵鼠”与“朽残经卷”的对比,暗喻了猫的存在对于庙宇的某种象征意义。灵鼠可能象征着庙宇中潜在的不纯之物或干扰,而猫作为捕鼠者,其存在有助于净化环境,保护神圣的空间不受侵扰。

“为斯育尔佛释迦,日逐随僧常茹素”揭示了猫与僧侣之间的关系。猫被视作佛祖释迦牟尼的守护者,每日跟随僧侣一同素食,体现了对僧侣修行生活的尊重与融合。

然而,“常茹素,一旦筵前舒爪距”转折之处,猫在宴席前展现出攻击性,这一行为打破了原有的和谐,引发了对猫本性与角色定位的反思。

最后,“尔勤尔役诚可录,赏彼丹衷命食肉”表达了对猫辛勤工作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个道德上的抉择:尽管猫为庙宇做出了贡献,但在特定场合下,其本能的捕猎欲望仍然难以抑制。这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本能与道德规范之间的矛盾时的复杂心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猫的视角,巧妙地探讨了生物与环境、信仰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选择与道德考量。

收录诗词(135)

朱元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 字:国瑞原名重八
  • 生卒年: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相关古诗词

春日钟山行

我爱山松好,云埋常不老。

几度春风吹更绿,胜似逢瀛美三岛。

石径闻蕊馨流泉,嫩青草草青啼鸟。

涧边幽玄鹤,摩空来晨蚤。

锦衣队列出山阿,饮客婆娑归更饱。

山清水清我亦清,有秋足我斯民宝。

形式: 古风

倭扇行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捲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常云冉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辨。

王无辨,褶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干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形式: 古风

望钟山

叠嶂盈门实,虚看满座云。

凭阑松气湿,俯扆篆烟伸。

莺啭声来耳,风催馨袭人。

近山佳景盛,彤殿尽良臣。

形式: 五言律诗

题老君废庙

庙古鸦昏集,遥瞻起敬心。

路幽人迹杳,碑偃草丛深。

度关先紫气,去后永沦沉。

惟有庭前树,多年茂作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