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韩琦为司徒侍中杜公所作的挽辞之一,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诗中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展现了杜公生前的品德与成就,以及其离世后所带来的悲痛与怀念。
首句“哲人何永逝”,开篇即点明了主题——一位智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接着,“天理此难忱”一句,表达了对天道无情的感慨,暗示了对逝者离去的无奈与哀伤。
“子谨新遗札,家无旧赐金。”这两句描绘了杜公生前的风范与影响。子谨,可能指的是杜公的后代或弟子,他们继承并珍藏了杜公的遗书;而“家无旧赐金”,则表明杜公虽为高官,但其品德高尚,不以权势敛财,死后家中并无金银之物,仅留下精神财富。
“可传清白业,未足太平心。”这两句进一步赞扬了杜公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抱负。清白业,指杜公一生的廉洁与正直;太平心,则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的渴望。这两句既是对杜公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也体现了诗人对杜公理想与追求的认同。
最后,“讣至悲尤动,忘年顾遇深。”这两句表达了对杜公逝世消息的震惊与悲痛,以及对其过去给予自己关怀与帮助的深深感激。讣至,即听到讣告;忘年,超越年龄界限的深厚情谊;顾遇,回顾与杜公之间的相遇与照顾。
整体而言,这首挽辞深情地表达了对杜公的敬仰与怀念,不仅赞美了他的道德品质与政治抱负,也抒发了对失去这样一位杰出人物的哀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