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题画幅四首(其三)书》由明代诗人卢宁所作,通过对架上书籍与墙壁上的文字的描绘,表达了对知识传承与理解的深刻思考。
首句“架上牙签贤未触”,以“牙签”比喻书籍,形象地描绘了书籍排列整齐、等待被阅读的情景,而“贤未触”则暗示这些知识尚未被真正理解和运用,引人深思。次句“壁中科斗典谁删”,进一步将目光转向墙壁上的文字,以“科斗”形容古代文字的形态,同时提出疑问:“典谁删”,即这些珍贵的知识和典籍,究竟由谁来整理和删选?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架上与墙壁上的知识,揭示了知识的保存与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后两句“要知六籍传心者,不在区区行墨间”,则是诗人对知识本质的深刻洞察。他指出,真正的知识传递和理解,并非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面,而是需要深入内心,用心去感悟和领会。这里的“六籍”泛指经典文献,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理解与传承,而非单纯的文字记载。诗人通过这四句诗,表达了对知识价值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深入理解知识重要性的呼吁。
综观全诗,卢宁以简练的语言,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反问,不仅描绘了知识的物质形态,更深入探讨了知识的本质与传播方式,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和知识传承的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