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图南五首(其五)大桃途次见菊

英英寒菊犯清霜,来伴山中草木黄。

不趁盛时随众卉,自甘深处作孤芳。

其他烂漫非真色,惟此氤氲是正香。

却念白衣谁送酒,满篱高兴忆吾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寒冷的菊花抵抗着清冷的霜冻,来到山中陪伴着黄色的草木。
它不在花期盛开时跟随众花,宁愿独自在深处在香气中绽放。
其他的花朵虽然繁多,但并非真正的色彩,唯有这菊花的香气才是纯正的。
我思念着谁会送来美酒,看着满篱的菊花,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怀念。

注释

英英:英英。
寒菊:chilly chrysanthemum。
犯清霜:resists the cold frost。
山中:in the mountains。
草木黄:yellow grass and trees。
不趁:not following。
盛时:peak season。
众卉:other flowers。
孤芳:solitary fragrance。
烂漫:bloom profusely。
非真色:not true colors。
氤氲:misting fragrance。
正香:pure aroma。
白衣:a white robe, often symbolizing a friend or messenger。
送酒:bring wine。
满篱:full fence。
高兴:joy。
忆吾乡:remember my hometown。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菊花的诗,通过菊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洁的人格品质。诗中的“英英寒菊犯清霜”直接描绘出菊花在秋风中傲立的姿态,“来伴山中草木黄”则展现了菊花与其他枯黄草木共存的情景,既是对自然界秋天景象的细腻描摹,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孤独和清高品格的向往。

“不趁盛时随众卉,自甘深处作孤芳”两句表达了菊花不随波逐流,与其他花卉不同,它选择在深秋时分外显露其真色。诗人借此赞美菊花的高洁品质和独特之美。

“其他烂漫非真色,惟此氤氲是正香”强调了菊花不似其他花卉那样华而不实,它的香气是最为纯正和持久的。这里“氤氲”形容菊花的香气细腻且长久。

最后两句“却念白衣谁送酒,满篱高兴忆吾乡”,诗人在赏菊之余,忽然想起那位曾经穿着白衣为他送酒的人,此刻正是怀念家乡之时。这里的“白衣”可能象征着某种纯洁或友情,而“满篱高兴忆吾乡”的“篱”可能指的是菊花丛中,诗人在赏菊的过程中,又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和亲朋好友。

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于高洁、清新之美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怀乡之情。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图南五首(其一)平阿马上

江山相引转平皋,满马诗情拥敝袍。

鸣鹤不知谁使怨,飞鸢何谓尔能高。

岩头乱木森如戟,涧下繁云涌似涛。

才到邮亭便沈思,向来佳景待吾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依韵和图南五首(其二)过朝天岭

双壁相参万木深,马前猿鸟亦难寻。

云容杳杳断鸿意,风色萧萧行客心。

山若画屏随峡势,水如衣带转岩阴。

生平来往成何事,且倚钩栏拥鼻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依韵和图南五首(其四)金牛相别呈诚之

出门相与望横参,露浥幧头冷逼簪。

驿在金堆随涧远,路经铜冶入烟深。

过桥住马应回首,上岭闻猿想动心。

胜事莫过文酒乐,此时销得各沉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依韵和图南五首(其三)晚泊金牛

一襟初觉晚霜清,短鞚垂头任马行。

斜日敛回疏木影,急风收断落泉声。

望穷好景番番别,题遍新诗阕阕精。

终是教人伏潘令,许多才调赋西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