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伏枕巴山雨正狂,雨余秋思满虚堂。

那知辞客悲何事,自爱高槐送浅凉。

空慷慨,总荒唐,拌教双耳万蛩螀。

平生惯识萧疏味,未必西风定我妨。

形式:

鉴赏

这首《鹧鸪天》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刘永济所作,描绘了一幅在巴山雨后,诗人伏枕独坐,思绪万千的画面。

首句“伏枕巴山雨正狂”,以“伏枕”二字开篇,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雨中静卧的情景,而“雨正狂”则生动地描绘了暴雨倾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接下来,“雨余秋思满虚堂”一句,通过“雨余”点明了时间背景,秋日的雨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凉意和清新的气息,使得诗人的心绪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充满了对秋天特有的感慨与思考。

“那知辞客悲何事,自爱高槐送浅凉。”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人似乎在询问自己,为何会在这雨后的秋日感到悲伤?他或许在思考人生、离别或是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然而,他却独自享受着高槐带来的微凉,仿佛在寻找心灵的慰藉。这里,高槐不仅提供了物理上的凉爽,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空慷慨,总荒唐,拌教双耳万蛩螀。”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他虽然心中充满豪情壮志,但面对现实的荒诞与无奈,只能选择与外界的喧嚣共存,让自己的耳朵去倾听万物的声音,包括虫鸣、风雨等自然界的声响。这种态度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也是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接纳。

最后,“平生惯识萧疏味,未必西风定我妨。”诗人回顾一生,早已习惯了生活的孤独与清冷(“萧疏味”),对于即将到来的西风(可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或人生的暮年)并不感到畏惧或妨碍。这句话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结,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从容。

整体而言,这首《鹧鸪天》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202)

刘永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定风波.两年以来,屡约藏云来武汉大学讲学,辄因故不果,拈此调之

千里秋江野涨平,年年相望抵双星。

人世事多情易幻,不见,鸾钗钿盒也难凭。

莫倚韩娥歌曲妙,年少,花前传得几新声。

今夜银屏红烛背,微睡,可曾飞佩入江城?

形式:

二郎神

寸肠万绪,共雨外、际空云乱。

正岸阔波肥,林髡山老,秋味疏襟自道。

暗数平生欢游地,竟半化、狐町狸疃。

知奏表寝陵,清尘原庙,甚时才见?凄断。

青衫旧影,年来都换。

尚倦客文园,穷途兵尉,污面尘埃未浣。

梦里华胥,眼前桑海,长是系情无限。

还又怕,百种思量,化作画帘烟篆。

形式:

虞美人.乐山送客

江山不减唐时秀,城郭都非旧。

君来何用更伤今,好写秋声秋色上瑶琴。

五年楚客听猿意,说与应憔悴。

相逢谁道鬓成霜,谈笑纵横,犹似少年狂。

形式:

浣溪沙.客谈北平广播荀慧生歌曲

一自华胥好梦惊,听风听水每愁生,烟尘无处问瑶京。

玉树歌中应有泪,云波空外漫传声,有谁凝碧独伤情。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