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崇祯十五年,干支在壬午。
前此流亡民,强半归故土。
渐渐辟荒田,种麦兼种黍。
四月大麦熟,秧田绿可睹。
贼从蓼六来,衔枚疾如羽。
蹂躏四野田,麦枯不得取。
人民复散亡,孤城鲜完堵。
雉堞践为隍,丁壮遭击捕。
剪发阻归路,分曹隶行伍。
间或逃归乡,官法猛如虎。
从贼尚苟延,归乡还逢怒。
贼势益滋蔓,闾阎益孤苦。
何不宽其纲,招之返农圃。
腐儒无长算,良民气莫吐。
纪此戒后人,抚循望慈父。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时,农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部分回归故乡的情景。诗中描述了农民们逐渐开垦荒地,种植小麦和黍子,四月麦子成熟,秧田一片翠绿。然而,贼寇从六安而来,行动迅速,践踏田野,麦子无法收割,人民再次流离失所,孤城残破。
贼寇不仅破坏农田,还导致更多的人逃亡,城墙被践踏成壕沟,青壮年被抓捕。人们被迫剪发,分散加入军队。偶尔有人逃回故乡,却面临严苛的官法。那些选择跟随贼寇的人苟且偷生,回到家乡的则遭受愤怒对待。贼寇势力愈发壮大,乡村生活更加艰难。
诗人呼吁当局放宽政策,招揽人们返回农业生产。他感叹自己作为“腐儒”没有长远之计,良民的怨气难以抒发。诗人以此诗警示后人,希望统治者能像慈父一样安抚和照顾百姓。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向往。
不详
一间广榭绿阴中,脱帽披襟纳晚风。
曾记廿年同坐月,忽惊两鬓半成翁。
低徊耆硕怜梧影,缥缈仙情问桂丛。
只有双星仍夙好,娟娟秋水思无穷。
雨入黄昏密,山仍宿雾蒸。
孤灯过岭客,疏磬闭门僧。
静坐得禅益,幽栖少酒朋。
遥遥乡国思,去住浑难凭。
放逸拾遗众所叹,遭逢大礼振骚坛。
只今信史诗千卷,望古清风竹万竿。
坎坷孤形留石照,殷勤明主寄毫端。
三唐孰是真儒者,用拙独存吾道难。
柳色迷新岸,藤花覆短檐。
画廊初转处,水径为谁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