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闺》由明代诗人王玉清所作,描绘了一位深居闺中的女子在秋日里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哀愁。
首句“愁听砧声处处催”,以“砧声”这一典型的秋季景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砧声,即捣衣声,是古代妇女为远行丈夫准备冬衣时所发出的声音,此处借以表达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吹箫怕上凤凰台”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女子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凤凰台,原指传说中凤凰栖息之地,这里借以象征高处或理想之地,女子害怕登上此台,可能是因为担心触景生情,引发更强烈的思乡之情。
“菊钱有意卜难问,雁信多情手自开”两句,通过菊花和大雁这两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女子的孤独与期待。菊花在秋天盛开,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但女子却无法预知未来;而大雁南飞,传递着远方的消息,女子只能亲手开启,寄托着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期盼。
“槛外凉生衿冷落,天涯秋尽路纡回”描绘了女子身处的环境与心境。凉风渐起,秋意浓重,她的衣物显得格外单薄,仿佛她的心也因孤独而感到寒冷。天涯路远,秋色将尽,道路曲折,暗示着她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助。
最后一句“不堪红叶衰颜炤,万里长征入梦来”将情感推向高潮。红叶代表着秋天的美丽与短暂,女子的容颜如同红叶般逐渐凋零,她无法承受这种衰老与离别的痛苦。梦中,她仿佛走上了那漫长的万里长征之路,这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是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在秋日里的孤独、思念与哀愁,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