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十六字令·听蛩》是清代诗人彭孙遹所作,以“听蛩”为题,描绘了秋夜中蟋蟀的哀吟,营造出一种凄凉、愁绪弥漫的氛围。
“虫,切切哀吟不肯休。”开篇即以“虫”字点题,紧接着用“切切哀吟不肯休”描绘了蟋蟀在秋夜中的悲鸣,仿佛它们的声音永无止息,充满了哀怨与不舍。这种持续不断的哀吟,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物特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波动。
“愁人处,多在五更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这种愁绪并非偶然产生,而是特定时间——五更时分最为强烈。五更,即凌晨三点至五点,古人认为这是阴阳交替、天地混沌之际,也是人心最容易感到孤独和忧愁的时刻。诗人将蟋蟀的哀吟与人的愁绪联系起来,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十六字令·听蛩》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了秋夜中蟋蟀哀鸣的意境,以及它对人心产生的共鸣,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敏锐的感受力和对人生哲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