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四十四)

拔刺银刀似脍残,有人相戒莫登盘。

鱼苗多是秋虫化,倚仗曾经仔细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一种独特食物——鱼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风土人情和对食物的特殊讲究。

首句“拔刺银刀似脍残”,以“拔刺银刀”形象地描绘了鱼脍的形态,仿佛是被银色刀具切割后的残片,既展现了鱼肉的细嫩与鲜美,也暗示了制作过程中的精细与复杂。这里的“拔刺”二字,不仅指出了鱼肉在处理时要去除鱼刺的过程,也暗含了对食材选择的严格要求,即只有去刺后的鱼肉才能成为美味的鱼脍。

次句“有人相戒莫登盘”,则反映了当地人对食物的尊重和对食用安全的重视。在享用鱼脍之前,有人会提醒大家注意,避免误食鱼刺,体现了对饮食细节的关注和对健康安全的考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的提醒,也是对食物品质和卫生的重视,体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统。

后两句“鱼苗多是秋虫化,倚仗曾经仔细看”,进一步揭示了鱼脍的来源和制作过程。通过“鱼苗多是秋虫化”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鱼苗的生长与自然界的秋虫联系起来,暗示了鱼苗的成长环境和生态链的复杂性。同时,通过“倚仗曾经仔细看”的叙述,强调了制作鱼脍时对原料的观察和选择,体现了对食材品质的严格把控和对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鱼脍这一具体事物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特色美食和地方文化,还蕴含了对食材选择、制作工艺以及饮食安全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184)

纪昀(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 字:晓岚
  • 籍贯:道号观弈道
  • 生卒年:1724年6月-- 1805年2月

相关古诗词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四十五)

蛱蝶花边又柳边,晚春篱落早秋天。

只怜翔粉无多少,叶叶黄衣小似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四十六)

亦有新蝉噪晚风,小桥流水绿阴中。

人言多是遗蝗化,果觉依稀似草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四十七)

剪剪西风院落深,夜凉是处有蛩音。

秦人不解金笼戏,一任篱根彻晓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乌鲁木齐杂诗之物产(其四十八)

小煮何曾似鳆鱼,恼人幽梦夜深余。

贫家敢恨无眠处,燕寝清香尚不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