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觌所作的《送王循道赴省试四首》中的第三首。通过对比秦俗与齐人的音乐习惯,以及牛角斗与凤雏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王循道即将参加省试的祝福与期待。
首句“秦俗自击缶”描绘了秦地人民以击缶为乐的传统习俗,暗示了粗犷、直接的风格。接着,“齐人善吹竽”则展现了齐地人们擅长吹奏竽(一种古老的乐器)的技艺,象征着高雅、细腻的艺术追求。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的对比,诗人巧妙地隐喻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
“宁闻牛角斗,莫奏凤将雏”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牛角斗象征着粗鲁、低俗的行为,而凤雏则是高贵、纯洁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了一种希望王循道在面对挑战时能保持高洁、不被世俗所染的愿望。
“独唱谁能晓,弥天和欲无”则表达了对王循道个人才能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他可能面临的孤独感。在广大的世界中,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他的人或许不多,但这也预示着他将凭借自己的才华,在未来的道路上获得认可。
最后,“中郎非俚耳,为斲爨中枯”一句,通过引用典故,进一步强调了王循道的才华与价值。中郎在这里指的是古代善于识才的官员,暗示王循道不仅拥有才华,而且有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像在爨(烧火做饭的地方)中找到珍贵的木材一样,寓意着他的才华如同珍宝,终将被发现并得到赏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形象的对比,以及对王循道个人品质与才能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赴试的鼓励与祝福,同时也蕴含了对高尚人格与真才实学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