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金陵》,是唐代诗人钱弘俶所作。诗中以金陵(今南京)为背景,通过对比“京口”与“石头”的位置关系,引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句“不用论京口,先须问石头”,点明了金陵的重要地位,暗示金陵的历史地位远超京口。接着,“虎山终自伏,带水漫长游”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隐喻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虎山象征着曾经的强权或势力,最终会归于平静;而“带水”则描绘了长江的绵延不绝,象征着时间的永恒。
“青盖曾彰谶,黄奴肯识羞”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青盖”可能指代某种权威或象征,而“黄奴”则可能暗指那些曾经的臣服者。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预言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那些曾经屈服于权力者的警示,提醒他们不应忘记历史的教训。
最后,“分明前鉴在,刚地弄戈矛”两句,直抒胸臆,强调了历史教训的重要性。即使在看似坚固的土地上,也不能轻视历史的教训,否则就可能重蹈覆辙,再次拿起武器,陷入无尽的争斗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陵这一历史名城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教训的重视和对和平稳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