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楚歌》由金代诗人萧贡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风云和人物命运。
诗开篇以“沙丘车过亡明镜”起笔,暗喻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更迭。接着,“人头畜鸣自贤圣”一句,借动物的叫声隐喻英雄间的相互较量与评价,引出对历史人物的思考。随后,诗人通过“阿房殿里醉宫娃,赵高手中持国柄”描绘了秦朝的繁华与权力的集中,为后文的转折埋下伏笔。
“群雄云扰荡山东,邯郸却堕秦围中”两句,生动地再现了战国末期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景象,以及赵国被秦国包围的危局。紧接着,“项王一战动天地,诸侯膝行趋下风”高度赞扬了项羽的英勇和影响力,诸侯们的臣服则反衬出其力量之大。
“割裂河山建侯国,天下畏威心不服”描述了项羽分封诸侯,虽然震慑了天下,但并未真正赢得人心。接下来,“只贪衣绣荣楚猴,岂识金刀得秦鹿”通过比喻,讽刺了诸侯们的贪婪与短视,未能认识到真正的权力来源。
“楚歌一夜四面发,泣别虞姬歌数阕”描绘了楚汉战争中的悲壮场面,尤其是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悲剧,增添了历史的悲凉色彩。“残兵牢落似晨星,独骑凌兢踏寒月”则刻画了项羽败退时的孤独与凄凉。
“乌江渡口方唤船,五侯追奔已江边”表现了项羽在乌江边的决绝,以及最终的失败。“苦道天亡非战罪,剑化壮气成飞烟”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同情,认为他的失败并非战力不足,而是命运使然。“君王雄武古无比,独无仁义谁相济”则反思了项羽缺乏仁德,未能得到更多支持。
最后,“向能忠计资范增,未必汉家能卜世”提出假设,如果项羽能够采纳范增的建议,或许历史的走向会有所不同。“谷城东头土一丘,悠悠遗恨何年休”以景结情,感叹历史人物的遗憾与命运的不可逆转。
整首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和对历史进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