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魏敏功赠住庵通老

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

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

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

圆颅点飞霜,夷旷真吾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一旦分别,就像生死永隔,这三年又能有多少时光呢。
珍贵的玉骨已埋入地下,再也看不见,只有那枯木让人徒增悲伤。
通老坚守着香火,岁月在他身边悄然流逝。
他的头颅布满白发,像被霜雪点缀,他豁达开朗,真是我的良师。

注释

一别:分离。
异生死:如同生死般不同。
三年:三年时间。
能几时:又能有多少。
埋玉:埋藏珍贵的遗物。
不可见:看不见了。
拱木:枯木。
徒兴悲:只能引发悲伤。
通老:指某位尊长或僧人。
奉香火:供奉香火,表示尊敬。
坐阅:静观。
岁月移:岁月流逝。
圆颅:形容人的头部。
点飞霜:布满白发。
夷旷:豁达开朗。
真吾师:真正的老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之道的作品,名为《吊魏敏功赠住庵通老》。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易逝、时光飞逝的感慨。

“一别异生死,三年能几时”表明时间流转,人们相见难,一旦分别便是生与死的距离。"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又怎能计其多少?

“埋玉不可见,拱木徒兴悲”用比喻手法,将逝者比作珍贵如玉却不得见,只能空留哀思;“拱木”意指古人为表孝心而抱着父母的棺木哭泣,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深重。

“通老奉香火,坐阅岁月移”则描绘了诗人在庵中守灵,对逝者进行祭奠的情景。"通老"指的是通晓古今之人,可能是对逝者的一种尊称;"奉香火"表明诗人仍然保持着与逝者的精神联系,通过焚香来寄托哀思。

“圆颅点飞霜,夷旷真吾师”中,“圆颅”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圆寂之意,即肉体消亡而精神得以超脱;"点飞霜"则形容逝者如同秋天的霜花一般,既美丽又令人感伤。"夷旷真吾师"表明诗人对逝者的尊崇,认为他是真正的师傅。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哲思。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因纳上人寄题望江张氏春晖亭诗

青青原上草,初生殆毫芒。

迩来没蓬蒿,似有三尺强。

春晖主发生,万物资馀光。

迟迟虽不暴,萋萋自能长。

条风与谷雨,其功固难量。

予尝优劣之,岂得相辈行。

大哉发生恩,欲报不可偿。

东野古纯孝,作诗本肝肠。

怀亲感春晖,义见游子章。

凯风亦远矣,此道何茫茫。

惟馀东野诗,千古遥相望。

张公雷江人,鸡群鹤昂昂。

冰鱼与冬笋,志慕孟与王。

结庐守松楸,至行称淮乡。

我不识君面,因诗得其详。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应资深康乐园四咏(其三)

不知眼界几多阔,隐隐青山在天末。

湖光酿就琥珀浓,应助先生恣浇泼。

西风摇落黄花秋,江城有蟹供拍浮。

人如渊明亦不恶,肯使临赋成悠悠。

形式: 古风

应资深康乐园四咏(其一)

溪头柳色春无际,溪水浮天一张纸。

东君戏草康乐园,旋入夭桃与繁李。

乱花无数不知名,往往倚槛窥前楹。

有时酒恶吐欲死,先生来约花间行。

形式: 古风

应资深康乐园四咏(其四)

谁人独钓江南雪,雪满江南鸟飞绝。

先生对雪望江南,嗅认梅花忍寒折。

痴云捲尽清月流,小舟横卧南池头。

子猷乘兴欲何往,归欤莫为伊人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