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重阳有感》由明代诗人董纪所作,通过对重阳节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深沉思考。
首句“衡门稚子笑牵衣”,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衡门指的是简陋的门户,稚子则是年幼的孩子。孩子在门前嬉笑,牵着诗人的衣角,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温暖的人情味。
“新酒初香豆荚肥”一句,将视角转向了节日的氛围。新酿的美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而豆荚也因丰收而显得格外丰盈。这两者都是重阳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象征着生活的甜美与富足。
“佳节重阳还复至,故人何处不曾归”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重阳节年复一年地到来,而那些曾经共度佳节的朋友却可能分散各地,未能团聚。这种情感的抒发,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人生离合的深刻体悟。
“黄花有约开偏早,白发无情落渐稀”则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黄花(菊花)似乎有意提前开放,以迎接重阳节的到来,而诗人却感叹自己的白发日益增多,岁月不待人。这一对比,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是对个人衰老的无奈接受。
最后,“未必晚年陶处士,觉今俱是昨俱非”两句,借用陶渊明(字处士)的例子,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陶渊明晚年归隐田园,享受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但诗人认为,即使是陶渊明,也难以完全摆脱过去与现在的差异。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经历复杂性的理解。
综上所述,《重阳有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重阳节的温馨氛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友情、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