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长城》由金代诗人高宪所作,通过历史的视角,深刻地描绘了秦朝的兴衰以及长城的建造背景。诗中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肆挥霍、滥用民力,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秦朝灭亡的历史事件为主线,揭示了权力的贪婪与民众的苦难之间的矛盾。
首句“秦人一铩连鸡翼,六国萧条九州一”,形象地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景象,同时也预示了统一后的秦朝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接着,“祖龙跋扈侈心开”一句,点明了秦始皇的暴政和奢侈,为后续的民怨积累埋下了伏笔。
“牛豕生民付砧礩”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百姓在苛政下的悲惨生活,他们如同牛羊一般被宰割,毫无尊严可言。随后,“诗书简册一炬空,欲与三五争相雄”两句,表达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毁灭,以及对权力欲望的讽刺。
“阿房未了蜀山上,石梁拟驾沧溟东”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秦始皇的宏图大志,但同时也暗示了这些宏伟计划背后的残酷代价。接下来,“生人膏血俱枯竭,更筑长城限裘褐”两句,直接揭露了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不惜牺牲无数生命来修建长城的残酷事实。
“卧龙隐隐半天下,首出天山尾辽碣”一句,以比喻的方式,赞美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同时暗含了对他的讽刺。最后,“岂知亡秦非外兵,宫中指鹿皆庸奴”两句,揭示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并非外来侵略,而是内部的腐败和无能。
“骊原宿草犹未变,咸阳三月为丘墟”描绘了秦朝灭亡后的凄凉景象,而“黄沙白草弥秋塞,惟有坡陁故基在”则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痕迹。最后,“短衣匹马独归时,千古兴亡成一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性贪婪与权力腐朽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权力、人性、历史变迁的独到见解,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