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鹤鸣亭(其三)

林下萧然一秃翁,斜阳扶杖对西风。

功名此去心如水,富贵由来色是空。

便好洗心依佛祖,不妨强笑伴儿童。

客来閒说那堪听,且喜新来耳渐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树林下独自一人,一位光头老翁面对西风,斜倚着手杖。
对于功名利禄,他的心如止水,富贵荣华在他看来都是空幻。
他愿意洗净心灵,依从佛祖的教诲,也乐意强颜欢笑陪伴孩子们。
客人来访闲聊的内容,他已无法承受,还好最近耳朵越来越聋,听不清了。

注释

林下:树林之下。
萧然:孤寂的样子。
秃翁:光头老人。
斜阳:傍晚的太阳。
扶杖:拄着拐杖。
西风:秋风。
功名:功绩和名声。
心如水:心境平静如水。
色是空:一切外在事物皆为空幻。
洗心:洗涤心灵。
佛祖:佛教中的最高神灵。
强笑:勉强微笑。
儿童:小孩。
那堪听:不堪听闻。
耳渐聋:听力逐渐衰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林下独处的老者形象,他身着简朴,面对夕阳和秋风,显得孤寂而超然。诗人以"功名此去心如水"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认为富贵不过虚幻,"色是空"的理念流露出佛教思想。他选择洗净心灵,依靠佛祖指引,同时也能以微笑面对孩童的纯真,展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对于世事纷扰,来访者的闲谈已难以引起他的兴趣,反而庆幸自己耳朵渐聋,能避开尘世的喧嚣。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辛弃疾晚年对生活的超脱与宁静。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题鹤鸣亭(其二)

莫被閒愁挠太和,愁来只用暗消磨。

随流上下宁能免,惊世功名不用多。

閒看蜂衙足官府,梦随蚁斗有干戈。

疏帘竹簟山茶碗,此是幽人安乐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书清凉境界壁(其一)

从今数到七十岁,一十四度见梅花。

何况人生七十少,云胡不归留此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送悟老住明教禅院

道人匡庐来,籍籍倾众耳。

规摹小轩中,坐稳得坎止。

慈云为谁出,法席应众启。

招提隐山腹,深净端可喜。

夜禅馀机锋,文字入游戏。

会有化人来,伽陀开短纸。

形式: 古风

戏书圆觉经后

圆觉十二菩萨问,吾取一二馀鄙哉。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