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襄阳僧纲

丛林驰誉久,未许即幽栖。

禅学虽心解,僧纲要力提。

承恩魏阙北,归路鹿门西。

去去襄阳道,云山望欲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绅所作的《送襄阳僧纲》。诗中描绘了对一位即将前往襄阳的僧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法修行的深刻理解与对僧人责任的肯定。

首句“丛林驰誉久”,点出这位僧人在佛门中的声名远播,已经获得了长久的赞誉。接着“未许即幽栖”则暗示了他并未满足于隐居修行的生活,而是肩负着更重的责任和使命。

“禅学虽心解”,表明僧人对于禅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领悟,但“僧纲要力提”则强调了作为僧纲(即寺院的管理者)的职责,需要身体力行,不仅在精神层面引领信众,更要在实际行动中承担起管理寺院、弘扬佛法的重任。

“承恩魏阙北,归路鹿门西”两句,运用了典故和地名,表达了僧人受到朝廷恩赐后,将返回襄阳鹿门寺的旅程。这里“魏阙”象征朝廷,“鹿门”则是指襄阳附近的著名佛教圣地,通过这一转换,既展现了僧人的身份地位,也体现了其修行与世俗之间的联系。

最后,“去去襄阳道,云山望欲迷”以景结情,预示了僧人离别之际的场景。随着僧人的离去,诗人似乎也陷入了对远方云山的遐想之中,表达了对僧人此行的深切关怀与不舍,同时也流露出对未知旅途的期待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其内心世界和修行理念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对僧侣角色的尊重与敬仰。

收录诗词(238)

王绅(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叶履道佥宪广西

秉笔寓銮坡,相看鬓已皤。

神功劳纪述,臬府听挥呵。

百粤山川远,三台雨露多。

绣衣行部日,桂岭正嵯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送王仲脩还乡

去年同发双溪头,山川万里属壮游。

鄱阳荡漾一叶舟,巫峡潋滟风涛秋。

艰险备尝如浮沤,赖子慰藉百不忧。

朝连衽席夕共裯,相看平步登瀛洲。

锦城自昔称名州,岷峨万叠琼瑶浮。

草堂遗迹倚江流,森森閟宫祠武侯。

居人十万烟火稠,习俗多与东州侔。

徘徊不觉岁已周,人事稍洽情义投。

异乡逢人可解愁,况此情意相绸缪。

胡为告别情悠悠,飘然欲便归故丘。

高堂有亲七十优,倚门鹤发风飕飕。

两年不知甘旨羞,子职一旷终身尤。

余亦有家青岩陬,石田茅屋柴门幽。

自从来作功名谋,几回欲往嗟无由。

今朝见子理归艀,心旌荡荡风中帱。

执手河梁泪未收,愿言速来为我俦,愿言速来为我俦。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题南山读书处卷

帻峰之山高插天,扶舆磅礴溟海堧。

钟灵擅秀青卓玉,上拄日月褰云烟。

若人结庐在山麓,炯炯虚明夜生屋。

生来不喜弄绮纨,架插邺侯书万轴。

青灯夜雨声伊吾,鸡窗晓雪清光敷。

神交太古隘流俗,尚友颜孟游唐虞。

美人自昔多意气,折得蟾宫一枝桂。

共誇平步上皇州,回首故山渺何处。

渺何处,在天台,天台之境如蓬莱。

三年驰驱走南北,吁嗟旧隐生苍苔。

形式: 古风

调弦江上夜坐

冠盖相从觐九天,扁舟孤下泊调弦。

月华散水金镕冶,雾气横江练锁川。

东望金华家咫尺,西瞻锦里路三千。

此时无限相思意,坐对江枫夜不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