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象山的雄伟壮丽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开篇以“象山巍巍高万仞,元气独钟天地正”两句,直接点出了象山的高峻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仿佛天地之气在此汇聚。接着,“下盘厚土上摩空,翠壁丹崖相掩映”,形象地展现了山体的立体感和色彩的对比,厚土与摩空,翠壁与丹崖,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
“长松古柏森且稠,琪花瑶草无春秋”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植被丰富,四季常青,即使在严冬或酷暑,也依然生机勃勃。而“层峦列嶂走云气,壮观东南百二州”则通过云气的流动,展现了象山的动态美,以及它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成为东南地区的一道壮观风景线。
“行人翘首劳双目,纵有丹梯敢轻蹴”两句,从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人们对象山的向往与敬畏,即便是艰难的攀登之路,也愿意去探索。接下来,“除是神仙有羽翰,飞上山巅看海旭”则通过想象,将人与神仙进行对比,突出了象山的高度与神秘。
“谷中流泉清不污,其中乃是蛟龙都”两句,转而描写山谷中的清泉与蛟龙,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以及水的纯净与生命力。最后,“龙兮一出作霖雨,遂令四海无焦枯”通过蛟龙降雨,寓意着象山对周边环境的恩泽,使得大地得以滋润,万物得以生长。
“衡岳相望仅为伍,始信东山能小鲁”两句,将象山与衡山相提并论,强调其地位之高,同时表达了对象山独特魅力的认可。而“矻然一柱擎苍天,天下仰瞻今又古”则以象山作为支撑天地的支柱,象征其永恒的存在与对后世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