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庙枕洞庭波,招魂荐楚歌。
灵风鼠雀避,落日鹿麋过。
东国终为沼,南兵不渡河。
江淮形胜地,保障近如何。
这首诗描绘了庙宇所处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氛围。庙宇坐落于洞庭湖畔,波涛汹涌,仿佛湖水也为之动容。诗人以“招魂荐楚歌”开篇,既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思,也暗示了庙宇所在之地曾是楚文化的中心。接着,“灵风鼠雀避,落日鹿麋过”,通过自然界的反应,进一步渲染了庙宇的神圣与庄严。鼠雀避让,鹿麋经过,似乎连自然界都对这圣地充满了敬畏。
“东国终为沼,南兵不渡河”,这两句则将视角拉远,暗含历史的沧桑与庙宇所在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东国的衰败与南兵的止步,不仅展现了庙宇周边地区的变迁,也隐喻了庙宇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最后,“江淮形胜地,保障近如何”,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庙宇所在的地理位置,江淮之地的战略价值,以及它在当前形势下的作用和意义。这一问句,既是对庙宇所在地区战略地位的思考,也是对历史传承与现实责任的深沉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庙宇及其周围环境,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记忆与现实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与地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庙宇所在之地独特价值的赞美与思考。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墓槚几经秋,兴亡一镯楼。
死应为厉鬼,生肯共金酋。
吴越车书混,江淮战伐休。
幸逢全盛世,此地弄扁舟。
月出照松关,松阴正满地。
恐有山僧归,终夜不须闭。
层冰结平川,积雪埋高树。
无处寄幽情,但到梅花坞。
面面隔深竹,茅斋在何处。
遥闻犬吠声,试从此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