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任守礼进学

良玉不易求,跻险昆崙上。

明珠谅难采,杳渺没瀛浪。

何如探大道,廓若天旷荡。

驱车行弗息,圣域将可望。

人生孰不学,此心在无放。

神明湛中存,妙用能曲畅。

苟昧精一切,利欲纷作恙。

灵台日已芜,出入迷所向。

水荐体习坎,雷行法无妄。

德业一以成,吾中胡不广。

嗟哉媚学子,此道当勉强。

为山或自亏,白首徒悲怅。

形式: 古风 押[漾]韵

翻译

美好的玉石难以寻觅,它位于昆仑险峻之巅。
明珠自然难以采集,消失在遥远的海洋深处。
何不探索那广阔的大道,如同天空般开阔无垠。
驾车前行不停歇,圣洁之地便在望。
人生谁人不求学,此心不可放纵。
神明深藏内心,奇妙的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如果不明了精微的一切,私欲纷扰会成为祸患。
心灵日渐荒芜,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生活如水,经历坎坷,行事遵循法则,不随意妄为。
品德与事业一旦成就,我心中怎能不宽广。
哎,那些追求学问的人啊,这条道路应坚持不懈。
若因追求学问而忽视自身,到老只会空留遗憾。

注释

良玉:比喻美德或优秀人才。
昆崙:古代神话中的高山,象征高远和艰难。
明珠:比喻珍贵的才能或品德。
杳渺:形容遥远、模糊不清。
大道:指真理或人生的正道。
圣域:理想中的道德或精神境界。
灵台:古人对心灵的比喻,指内心世界。
坎:卦象之一,象征困难和低谷。
德业:道德修养和事业成就。
媚学子:过分追求学问的人。
白首:指年老。

鉴赏

这是一首颇具深意的诗作,其内容围绕个人修养与学问探索展开。诗人通过对宝石、珍珠等难以求得之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于道德修养和学术追求的艰辛以及其重要性。

首句“良玉不易求”即点出了主题,即真正的美好事物往往难以获得。接着,“跻险昆崋上”则形象地描绘了攀登高峰以寻找珍宝的情景,昆崙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极高的精神追求。

“明珠谅难采,杳渺没瀛浪”进一步强调了珍贵之物难以觅得,其难度不亚于探寻海底明珠。这里的“瀛浪”可能指的是浩瀚无垠的大海,是对难以企及之境界的一种比喻。

诗中继而转向个人修养和学问的追求,“何如探大道,廓若天旷荡”,表达了对于广阔无垠的真理或道德的探索。这里的“廓”字意味着开辟和拓展,而“圣域将可望”则暗示着通过不懈怠的努力,可以触及圣人的境界。

“驱车行弗息,人生孰不学,此心在无放”表达了诗人对于不断前进、不停止学习的心志。这里的“此心在无放”意味着这种求知的心态永不停歇。

接下来的“神明湛中存,妙用能曲畅”则从内心深处的修养角度出发,强调了保持清醒的智慧和灵魂,以及这种修养所带来的巧妙运用与通达无阻。

而“苟昧精一切,利欲纷作恙”则警示读者对于杂念的克制,以免贪婪和欲望成为心灵上的障碍。

随后的“灵台日已芜,出入迷所向”描绘了一个内心世界逐渐荒废、行动失去方向的情景,反映出了没有坚持修养与学问的后果。

紧接着,“水荐体习坎,雷行法无妄”则通过水流不息和雷鸣如法的比喻,强调了不断实践和遵循规律的重要性。

“德业一以成,吾中胡不广”表达了对于道德修养与学术成就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内在德行与外在事功相结合的信念。

最后,“嗟哉媚学子,此道当勉强。为山或自亏,白首徒悲怅”则表达了对于年轻时期未能坚持修养和学问的叹息,以及到了老年仍未有所成就的悲哀。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展现了一种对于个人道德修养与学术探求的深切关怀。它鼓励读者勉力追求真理,不断学习,不被外界干扰,以期达到心灵上的自在与成就。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悲落叶

悲落叶,重叠复相失。相失有时尽,连翩去不息。

鞸歌桂树徒盛时,辞条一去谁能知?

谁能知,复谁惜。

昔时荣盛凌春风,今日飒黄委秋日。

凌春风,委秋日,朝花夕蕊下相识。

悲落叶,落叶难飞扬。短枝亦已折,高枝不复将。

愿得针与丝,一针一丝引意长。针与丝,亦可量。

不畏根本谢,所畏秋风寒。

秋风催人颜,落叶催人肝。

眷言彼妹子,叶落诚难看。

形式: 古风

五日雨中

苍茫倚啸有危楼,独我相思楼上头。

下杜昔为走马地,阿童今作斗鸡游。

兰皋不仅应犹艳,明月为丸何所投。

家近芙蓉昌歜处,怜予无事不多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十)送神用《高安》

土德居中,方舆配位。乐以送神,式申昭事。

形式: 四言诗 押[寘]韵

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九)奠玉币、酌献用《嘉安》。景祐用《祐安》,辞亦不同

中央定位,厚德惟新。五行攸正,四气爰均。

笙镛以间,簠簋斯陈。为民祈福,肃奉明禋。

形式: 四言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