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桥

伯鸾出京师,慷慨歌五噫。

岂无济时心,升降与我违。

有来适吴中,舂粱救寒饥。

吴人皋伯通,舍之慰穷栖。

方志虽或除,此桥犹可稽。

伯鸾号逸民,佳传照绿绨。

伯通赖有此,庶几与之齐。

至今阊门外,两冢陪要离。

累累各高大,冥冥春草萋。

古者贤哲人,不计凤与鸡。

焜耀亦偶尔,埋没何凄兮。

出语贺两公,亦以昌吾诗。

形式: 古风

翻译

伯鸾离开京城,激昂地唱起五声叹息。
难道他没有拯救时世的心愿?但命运与我背道而驰。
他来到吴中,用舂捣的粮食救济饥饿的人。
吴地的皋伯通,收留了他,安慰了他的困苦生活。
虽然他的志向可能实现,但这座桥的故事仍然值得追寻。
伯鸾被称为隐逸之士,他的美好事迹如绿色丝绸般照亮历史。
伯通多亏有这样的故事,或许能与他媲美。
直到今天,阊门外还有两座坟墓陪伴着要离。
坟墓一个接一个高大,春天的草木显得凄凉。
古代的贤人哲士,不会计较地位高低。
他们的光芒有时短暂,默默无闻又多么悲凉。
我以此诗句祝贺两位,也借此丰富了我的诗歌创作。

注释

慷慨:情绪激昂,大方。
济时:拯救时世。
违:违背,不一致。
适:到,前往。
皋伯通:虚构人物,此处象征仁德之人。
要离:古代勇士。
累累:形容众多。
焜耀:光辉,荣耀。
昌:使……兴盛,丰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文璞所作的《皋桥》,通过对伯鸾和皋伯通两位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贤德隐士的敬仰以及对人生荣辱无常的感慨。诗中的"伯鸾出京师,慷慨歌五噫",描绘了伯鸾在京都的激昂行为,他的济世之心与现实不符,随后他来到吴中,以实际行动帮助饥寒交迫的人们。皋伯通的慷慨接纳,使得伯鸾得以安身,尽管伯鸾后来名声显赫,但皋伯通的善举仍被后人铭记。

"此桥犹可稽",暗示了伯鸾的逸民之名与皋伯通的桥梁一样,成为历史的见证。诗人赞美伯鸾为"逸民",并将皋伯通的善行比作珍贵的绿绨(绿色丝织品,象征珍贵),希望后人能从中得到启发,与他们齐名。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将伯鸾与皋伯通的墓地与春秋时期的英雄要离相提并论,强调他们的高尚品质超越了世俗的成败,即使在身后也能与历史伟人共享哀荣。诗人借此表达对两位贤者的敬仰,并借题发挥,提升了自己的诗歌境界。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对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理解和感慨。

收录诗词(261)

周文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晚菊

亭亭砌下黄金花,霜后颜色如矜誇。

玄英摧挫百卉尽,独自照耀山人家。

湘累晨餐不论数,千岁高丘恐无女。

君不见天宝杜陵翁,晚节尝为少年侮。

形式: 古风

晨起

闭门不与俗人交,玄晏春秋日日抄。

清晓偶然随鹤出,野风吹折白樱桃。

形式: 七言绝句

望云亭

淑气槃槃接九原,须臾鳞合更瀰漫。

自从蒿里无颜色,来到钟山有泪痕。

往者英雄俱雨绝,后来哀痛欲河翻。

夜深月照长松下,谁见孤飞出墓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梅梁歌

文命殿角东北左,上有梅梁铁交锁。

传闻旧时枝叶生,木质鳞身无不可。

有时匹练离朱栱,归带湿萍光欲动。

低头下吸菲岭泉,奋髯直入阳明洞。

旁观但怪香火浓,顷刻即令风雨送。

尔不见饥乌啄鼓来馈食,走入嵩高化为石。

禨祥祸福傥或是,阴阳幻变谁能测。

玉笥观挂白玉梁,含元追下流血柱。

异事苟逢博物问,后来那得详其故。

卷丹云,凝素雾,玉箫九成奠雕俎。

登歌升降只仰俯,呜呼梅梁匆飞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