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掩金觞,横玉箸,生怕别离又。

听到骊驹,还是絮飞骤。

惯消车毂牵魂,鞭丝摇梦,对残月、晓风杨柳。

断肠后。凭问此度分襟,重泉尚知否。

飘瞥灵衣,天半枉回首。

早知槿艳无多,便应日日,向纸阁、芦帘厮守。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鉴赏

这首《祝英台近》由清代词人周之琦所作,情感深沉,描绘了离别之痛与对未来的忧虑。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面对离别的复杂心情。

开篇“掩金觞,横玉箸”,通过动作细节,营造出一种即将分别的氛围,金杯被轻轻掩住,玉筷横置,暗示着即将来临的离别让人心生不舍。接着,“生怕别离又”直接点明了内心的恐惧与不安,生怕再次经历离别的痛苦。

“听到骊驹,还是絮飞骤。”骊驹是古代马车上的装饰物,常用来象征离别。听到骊驹的声音,意味着又一场离别即将上演,而“絮飞骤”则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纷飞的思绪,如同雪花般迅速飘散,难以捕捉。

“惯消车毂牵魂,鞭丝摇梦,对残月、晓风杨柳。”这里通过一系列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美与哀愁。车轮转动,仿佛连魂魄都被牵引,鞭梢轻摇,梦境随之摇曳,对残月、晓风、杨柳的描写,既烘托了离别的氛围,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断肠后。凭问此度分襟,重泉尚知否。”离别之后,心已破碎,不禁追问:在这次分别之后,是否还有机会再相见?对重泉(指死亡)的担忧,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

“飘瞥灵衣,天半枉回首。”灵衣在这里可能象征着灵魂或离别后的思念,即使在天际回望,也无法触及,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无法挽回的遗憾。

“早知槿艳无多,便应日日,向纸阁、芦帘厮守。”槿花的美丽虽然短暂,但若能珍惜眼前,每日与所爱之人相伴,或许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这句话既是对离别的一种无奈接受,也是对未来相聚的渴望与期许。

整体而言,《祝英台近》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深刻描绘了离别之痛与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402)

周之琦(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0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官广西巡抚,疏言筑堤赈灾等事,凡数十上。道光二十六年,因病乞休。病逝于家中。工词,浑融深厚,瓣香北宋,有《金梁梦月词》二卷,《怀梦词》二卷,《鸿雪词》二卷,《退庵词》一卷,总名《心日斋词》,传于世。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 字:稚圭
  • 籍贯: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
  • 生卒年:公元1782年~1862年

相关古诗词

祝英台近

舞山香,翻水调,檀板为谁拍。

小谱亲题,曾倩画眉笔。

几回月上雕栏,停针倦绣,闲听我、梅边吹笛。

粉奁侧。当日藤角裁笺,脂痕尚沾湿。

红豆重拈,乐事总陈迹。

待凭曲里哀蝉,仙山飞去,替说与、酒醒今夕。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

剑江云,犀浦雨,长日药炉近。

侍疾维摩,灯背峭寒忍。

夜阑细检刀圭,偷祈瓦卦,都不是、等闲情分。

蜀鹃恨。颠倒瓶钵依然,人先散花陨。

瞥眼荣枯,天意杳难问。

那回准拟相如,茂陵遗草,待访取、远山眉晕。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

雀环孤,鸾镜冷,心事竟谁托。

乞与檀奴,跳脱手亲著。

泪痕点点斑斑,凭君认取,想犹记、并肩曾约。

信音邈。还是翠袖分携,圆规铸成错。

钗合盟言,缥缈碧天阁。

任教赠恨羊权,腕栏双系,拦不住、江南花落。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

净慈香,灵隐愿,瘦骨不胜把。

梅蕊消寒,看到药栏卸。

可怜娥月西颓,清光就缺,又紫玉、烟痕惊花。

病深也。那更窈窕萦怀,琼瑰渍罗帕。

几日相迎,双影素鸾跨。

竟床长簟凄凉,孤眠剩我,反输尔、夜台情话。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