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台

安乡古下邑,公偶混迹居。

编茅阅古今,清澄涔澧潴。

波涛入胸中,万甲时卷舒。

坐吞八九泽,去作宋真儒。

西师出绪馀,胆已寒毡庐。

军中但歌范,谁识旧陶朱。

大贤方穷时,隐忧在江湖。

功成等糟粕,况复堂上书。

我来拜遗像,悲风生黄垆。

公今倘无死,此地正堪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古代贤士隐居读书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意味。诗人通过描述这位贤士在安乡这个古老地方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与世无争、潜心学问的形象。

“安乡古下邑,公偶混迹居。”开篇点明地点和人物身份,暗示了这位贤士并非世俗之人,而是隐居于此,与世隔绝,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知识的积累。

“编茅阅古今,清澄涔澧潴。”进一步描绘了贤士居住环境的简朴与宁静,以及他阅读古今书籍,汲取知识的场景。这里的“清澄”不仅形容水的清澈,也象征着贤士心灵的纯净与智慧的深邃。

“波涛入胸中,万甲时卷舒。”形象地比喻贤士内心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时而激荡,时而平静,展现出他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坐吞八九泽,去作宋真儒。”这里使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贤士阅读广泛,学识渊博,最终成为像宋真儒那样的伟大思想家。

“西师出绪馀,胆已寒毡庐。”通过描述战争的背景,反衬出贤士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他的内心依然保持着冷静和坚定。

“军中但歌范,谁识旧陶朱。”这里借用了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贤士才能的赞誉,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只看重表面功利而忽视真正人才的批评。

“大贤方穷时,隐忧在江湖。”进一步揭示了贤士在逆境中的坚持与乐观,即便身处困境,心中仍怀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功成等糟粕,况复堂上书。”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认为真正的价值在于持续的学习和内心的充实,而非外在的成就。

整首诗通过对贤士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33)

刘子澄(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句(其一)

世间此物多为马,宝剑还宜出上方。

形式: 押[阳]韵

句(其二)

自怪神仙骑白凤,不教天地点青蝇。

形式: 押[蒸]韵

淳祐七年丁未十一月朔蔡久轩自江东提刑归抵家时三馆诸公以风霜随气节河汉下文章分韵赋诗送别得节字

贾生陈治安,难与绛灌列。

汲黯触公卿,不得补遗阙。

直道非身谋,古今同一辙。

吾观蔡子贤,木讷有志节。

道山得良友,同舍颜色悦。

家学传考亭,议论接贤哲。

尘污具瞻地,两疏愤激切。

当宁垂宽容,在庭竞称说。

屡章丐投闲,一节往司臬。

狱情贵平反,人物宜区别。

要令大江东,精彩与昔别。

君诚给谏姿,上恩讵轻绝。

即当宣室对,忠言合稷契。

形式: 古风

清都台

兀坐岂不佳,偶出亦良适。

高台挹清旷,况此好风日。

俯怜波面净,仰爱松身直。

洒落万古秋,飞鸟度晴碧。

徘徊足瞻眺,萧散谢羁絷。

浮生眇尘端,一醉不易得。

古人岂其远,千载犹宿昔。

清风何寥寥,愧此台上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