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嘉兴漏泽寺宁庆山房

访旧天涯未即归,且来林下叩禅扉。

孤城暮雨沉更漏,二月馀寒胜客衣。

近市不眠人语杂,邻僧齐出夜灯稀。

中宵忽作还家梦,无奈钟声下翠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明代史鉴的《夜宿嘉兴漏泽寺宁庆山房》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深邃的禅意。

首句“访旧天涯未即归”,点明了诗人远行访友,却未能如愿归家的情境,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落与思念。接着“且来林下叩禅扉”一句,转而表达诗人选择暂时栖息于寺庙,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宁静,体现了对禅宗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孤城暮雨沉更漏,二月馀寒胜客衣”描绘了一幅凄清的夜景,孤城被暮雨笼罩,时间仿佛凝固在静谧的夜晚,余寒之冷不仅体现在天气上,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郁。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近市不眠人语杂,邻僧齐出夜灯稀”进一步展示了寺庙周围的环境,尽管靠近市井,但夜晚的寺庙显得格外宁静,只有稀疏的灯光和偶尔传来的僧人交谈声,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这里通过对比市井的喧嚣与寺庙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中宵忽作还家梦,无奈钟声下翠微”表达了诗人夜深时分,思绪万千,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家乡的思念之中。然而,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模糊,钟声悠扬,似乎在提醒诗人,无论身在何处,心灵的归宿永远是那片熟悉的土地。这一联以钟声为线索,将诗人的思绪引向远方,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蕴含着对现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夜宿寺庙时的内心世界,既有对过往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珍惜。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色、日常生活场景与个人情感,形成了一幅富有禅意的画面,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深邃意境。

收录诗词(585)

史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署西村逸史。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字:明古
  • 号:西村
  • 籍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
  • 生卒年:1434—1496

相关古诗词

春阴

浮云蔽日不舒光,那更东风故作狂。

宿雨未收添积水,馀阴犹在閟诸阳。

山林有约空劳望,桃李无言也自伤。

园柳鸣禽俱寂寞,只生春草满池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访吴廷晖偶成

访君还作看花行,宛宛溪流两岸平。

久雨闭门芳草遍,乱禽栖树莫烟生。

更筹夜送人皆醉,童子春深服已成。

明日新晴天气好,相携临水濯尘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游胜果寺赴沈文伯之招

天地茫茫几废兴,中峰依旧有岩亭。

江流到海逢潮转,山势如城绕寺青。

仙洞隔花春寂寂,野云将雨树冥冥。

幽禽似惜韶光暮,频唤提壶笑客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游南峰寺

扰扰浮生鬓已星,南峰此日始来经。

真僧化后今无马,野鹤飞归尚有亭。

清梵消声莲漏永,夕阳鸣磬石门扃。

登车欲去犹延伫,满树啼莺正好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