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赤婴母(其十)》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邝露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艺术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句“学语俄惊上苑珍”,以“学语”比喻初入文坛的诗人,如同幼鸟初学飞翔,却已惊动了上苑中的珍稀之物,暗示了诗人才华的出众和文采的非凡。接着,“紫烟衣绕画梁尘”描绘出一幅华美而神秘的画面,紫烟缭绕,衣裳飘逸,仿佛诗人置身于仙境之中,其形象高雅脱俗。
“千秋羁旅哀词客,一代文章巧弄人”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长河中无数词客的哀叹,也赞扬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巧妙与匠心。词客虽历经千秋的羁旅之苦,但他们的文章却能触动人心,留下不朽的篇章。
“襞就芙蓉终是怨,啄馀香稻未全贫”则通过对比芙蓉的美丽与香稻的滋养,表达了诗人对艺术追求与生活实际的思考。即使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与不满(“终是怨”),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啄馀香稻”)依然能够给予心灵慰藉,使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与坚韧。
最后,“金绳咫尺通灵鹫,归向迦陵问色身”两句,以“金绳”象征通往智慧与真理的道路,而“灵鹫”则是佛教中的吉祥物,寓意着超脱与智慧。诗人希望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能够达到心灵的升华,如同向迦陵(佛教中的神鸟)询问关于生命本质的问题,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解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人物及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生活乃至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追求,充满了哲理性和抒情性,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