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韬光禅师答乐天诗韵

苾刍林下创开泉,结得茅庵自在眠。

官舍何妨辞玉粒,山池好在是金莲。

想他谢往招来日,仍此行云流水天。

何藉海宁称好古,苕华重见碧峰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以禅师韬光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超脱的山林隐逸图。诗人通过“苾刍”、“林下”、“泉”、“茅庵”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氛围。禅师选择在山林中创建泉水,建造简朴的茅庵,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世俗的官舍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官舍何妨辞玉粒,山池好在是金莲”,这两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官场的物质享受与山林中的自然之美相对比,暗示了禅师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同时,“金莲”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内心的光明与纯净。

“想他谢往招来日,仍此行云流水天”,这两句诗描绘了禅师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平静生活的感悟。禅师似乎在思考过去与未来的轮回,但最终还是回归到当下,与自然融为一体。

最后,“何藉海宁称好古,苕华重见碧峰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生活态度的赞赏,认为无需依赖外界的评价或名利,真正的美好在于内心的感受和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通过“海宁”、“苕华”等词语,进一步强调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师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洞察和赞美。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泛舟西湖即景杂咏八首(其一)

西湖自是宜舟处,风静波恬舟更宜。

最爱六桥阿那畔,兰桡缓著漫前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泛舟西湖即景杂咏八首(其二)

南高峰复壮高峰,倒景都呈镜里容。

浓抹淡妆称未雅,合称青色两芙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泛舟西湖即景杂咏八首(其三)

丽日轻风畅好春,苏堤花柳净无尘。

那禁即景生清悦,无易由言爱一嚬。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泛舟西湖即景杂咏八首(其四)

白芷青蒲已覆波,暮春初节俨清和。

乍疑去岁昆明上,浴佛诗成泛玉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