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虎丘(其二)

我来一榻羡危亭,倦步支颐竹杖轻。

僧听钟声归寺急,鸦争林宿压枝鸣。

禅机击拨如锋起,尘袂驱除似水清。

风定夜虚声转寂,杯茶精舍一灯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我独自一人欣赏这高高的亭子,疲惫的脚步倚着竹杖轻松漫步。
僧人听见钟声急忙赶回寺庙,乌鸦在树林中争抢栖息位置,发出嘈杂的鸣叫。
禅意如刀锋般锐利地显现,世俗的尘埃仿佛被清水洗净。
风停之夜,万籁俱寂,只有精舍里的灯光在闪烁,一杯香茗在手。

注释

我:主语,指诗人自己。
榻:卧榻,这里指亭子。
危亭:高高的亭子。
倦步:疲惫的脚步。
支颐:托腮,支撑下巴。
竹杖:用竹子制成的手杖。
僧听:僧人听到。
钟声:寺庙的钟声。
归寺急:急忙返回寺庙。
鸦争林宿:乌鸦在树林中争抢栖息。
压枝鸣:树枝因鸟多而压弯,发出鸣叫。
禅机:佛教中的深奥道理。
击拨:比喻启发或触动。
锋起:像刀锋一样锐利。
尘袂:衣袖上的尘土。
驱除:清除。
水清:比喻彻底清洁。
风定:风停下来。
夜虚:夜晚寂静无声。
声转寂:声音逐渐消失。
精舍:精致的小屋,此处指寺庙。
一灯明:一盏灯亮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虎丘时的闲适心境和所见景象。首句"我来一榻羡危亭"表达了对高处亭子的向往,流露出诗人对美景的欣赏之情。"倦步支颐竹杖轻"则写出诗人步履轻盈,略感疲惫但仍享受着漫步的悠闲。

第二联"僧听钟声归寺急,鸦争林宿压枝鸣"通过钟声和鸦鸣,营造出宁静而略带禅意的氛围,僧人匆匆归寺与乌鸦栖息的动态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禅机击拨如锋起,尘袂驱除似水清"运用比喻,将禅理比作锐利的剑锋,暗示内心的顿悟与净化,而"尘袂驱除似水清"则表达洗涤心灵后的清爽。

尾联"风定夜虚声转寂,杯茶精舍一灯明"描绘了夜晚静谧的场景,只有微风吹过时的轻微声响,以及精舍内明亮的一盏灯火,给人以宁静与温暖的感受。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游虎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感悟,以及在忙碌生活中寻求片刻宁静的心境。

收录诗词(2)

林拱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陈吏部

天颁一札语叮咛,光动郎官驾使星。

赖有斯文增气燄,可无吾道活生灵。

驰驱漫说周原隰,登辔先须辨渭泾。

珍重□章临遣意,不徒盐筴与茶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旅中

一剑随孤影,风霜道路长。

何人忽横笛,有客正思乡。

古驿自芳草,空山又夕阳。

啼猿莫添恨,今夜宿潇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瑞麦赞

淳熙天子,御图三七。协气所钟,嘉禾乃出。

巴夔之山,亘连阡陌。或两其歧,或六其脊。

惟是西门,近郊所植。六六同颖,函三为一。

兹诚创见,图写漏逸。乃知人为,不逮天力。

上方寅畏,摈华务实。臣不敢献,私志于室。

采诗之官,汗青之笔。编诸诗书,示此其质。

形式: 四言诗

桃李公门者,将芜胡不归。

形式: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