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尘外堂

故园重到豁尘襟,桃李成蹊竹坞深。

三径频来无俗客,五更唤起有鸣禽。

溪光山影常遮眼,酒盏茶瓯独挂心。

尘外莫言无一事,苔痕扫尽复相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光所作的《题尘外堂》。诗中描绘了诗人重返故园时的感慨与心境,以及对自然美景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联“故园重到豁尘襟,桃李成蹊竹坞深。”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再次回到久违的家园,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悦,仿佛尘世的烦恼都被洗涤一空。桃李花盛开,小路蜿蜒,竹林深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

颔联“三径频来无俗客,五更唤起有鸣禽。”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三径,指的是隐居者居住处的三条小径,此处暗指诗人远离尘嚣,不为世俗所扰的生活状态。五更时分,清脆的鸟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唤醒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颈联“溪光山影常遮眼,酒盏茶瓯独挂心。”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溪水潺潺,山影婆娑,这一切都成了诗人眼中最美的风景。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独饮美酒,细品香茗,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与满足。

尾联“尘外莫言无一事,苔痕扫尽复相侵。”以一种超脱尘世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即使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也难免会有琐事纷扰,但只要心灵保持纯净,这些烦恼自会烟消云散。苔痕虽被扫除,但在不经意间又会重新生长,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挑战总是相伴而生,需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522)

李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字泰定,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 字:泰发
  • 号:转物老人
  • 籍贯: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
  • 生卒年:1078年12月16日[1

相关古诗词

归五松有作呈陈志尹诸兄

几年辛苦厌兵间,多谢君恩肯放还。

故里萧骚松竹在,流年荏苒鬓毛斑。

愁多不分青春过,睡足聊欣白昼闲。

况有弟兄同保社,年年携酒共浇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复用前韵简志尹

已谋湖上屋三间,身退聊同倦鸟还。

老去最便青箬笠,梦回空想紫宸班。

招邀山月当轩醉,结约江鸥作伴闲。

赖有渊明能赋咏,悠然把酒对南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孚先兄安贫乐道以书史自娱嘉叹成咏

青山绕屋水侵篱,拙计何妨与世违。

窗有残灯供夜读,瓶无储粟补朝饥。

日长门巷荆枝合,岁暮风霜塞雁归。

白首重来耆旧尽,馀年从此永相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次韵孚先兄宠示汲古佳章

瓮牖蓬窗守素风,弟兄来往一生中。

祇凭六籍为修绠,岂有双梁架綵虹。

朝市山林非有异,众生心佛本来同。

谁知白首维摩老,万事都将袖被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