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开篇“归卧东林计偶谐,柴门深向翠微开”两句,写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决心,以及他如何在深山中找到一片净土,将自己的柴门开向青翠的山色之中,这里的“偶谐”和“翠微”都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感觉。
接下来的“更无尘事心头起,还有诗情象外来”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的心境,没有了凡间的俗虑,只剩下诗意如涌的灵感,这里的“尘事”和“诗情”对比鲜明,展示了诗人的高洁情怀。
“康乐公应频结社,寒山子亦患多才。”这两句中,“康乐公”和“寒山子”可能是诗人自称或指代其他隐逸之士,而“频结社”则表示他们之间的交往与共鸣;“患多才”则是一种谦逊之词,表面上看似抱怨,其实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的文学才华有着深厚的自信。
最后,“星郎雅是道中侣,六艺拘牵在隽台。”这两句通过“星郎”和“道中侣”的形象,再次强调了诗人追求高洁、超脱世俗的心境;而“六艺拘牵在隽台”则可能暗示了诗人对学问的追求和不满足于现状的态度,这里的“拘牵”有被束缚之意,但也反映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