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抚莲吟就,檐葡还曾赋。

相伴更无花,倦炉熏、日长难度。

柔桑叶里,玉碾小芙蕖,生竺国,长闽山,移向玉城住。

池亭竹院,宴坐冰围处。

绿绕百千丛,夜将阑、争开迎露。

煞曾评论,娇媚胜江梅,香称月,韵宜风,消尽人间暑。

形式: 词牌: 蓦山溪

翻译

抚弄莲花,曾在屋檐下写诗赞美。
没有其他花朵陪伴,只有慵懒的炉火和漫长的白天难以度过。
在柔软的桑叶中,有如玉的小荷花生长在竺国和闽山,被移到玉城居住。
在池塘边的竹林庭院,我静静地坐着,享受着冰凉的环境。
绿色环绕着成千上万的丛丛翠竹,夜晚即将结束时,它们竞相开放迎接露水。
有人曾评价过,它的娇媚胜过江梅,香气与月色相配,风韵适宜,能驱散人间的暑气。

注释

抚莲:抚摸莲花。
檐葡:屋檐下的葡萄藤。
宴坐:静坐,闲坐。
绿绕:绿色环绕。
娇媚:美丽动人。
江梅:江南梅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词人在夏日里对莲花的赞美和自我安慰的情景。开篇即以“抚莲吟就,檐葡还曾赋”展现了词人对于莲花的钟爱与深情,以及通过写诗来表达这种情感。接着,“相伴更无花,倦炉熏、日长难度”表明在炎热的夏季,即使是其他花朵,也难以抵挡烈日的炙烤,只有莲花依然坚守,显示出其独特的韧性和生机。

“柔桑叶里,玉碾小芙蕖,生竺国,长闽山,移向玉城住”则描绘了莲花生长的情景,其中“柔桑叶里”形象地表达了莲叶的细腻与温润,“玉碾小芙蕖”则是对莲花外形的美好描述。最后一句,则是在说莲花不仅生长在特定的环境中,而且能够被移植到理想之地,即“玉城”。

“池亭竹院,宴坐冰围处”描绘了词人在凉爽的自然环境中享受莲花带来的清凉。这里的“冰围”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冰,而是形容那种清凉宜人的氛围。

“绿绕百千丛,夜将阑、争开迎露”则是在赞美莲叶的繁茂与莲花的香气,它们在夜晚争相开放,以吸收露水,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情景。

最后,“煞曾评论,娇媚胜江梅,香称月,韵宜风,消尽人间暑”是对莲花的最高赞誉。这里的“江梅”通常指的是梅花,但在此处,它被用来与莲花进行比较,而莲花则因其独特的清香和生长环境,被认为更加美好。末了,“消尽人间暑”则表明莲花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是能够带来凉意,消除夏日的酷热。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莲花的细腻描写和赞美,展现了词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以及在炎热夏季中寻找清凉与安慰的心理需求。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虞美人.咏水荭花

妆浓未试芙蓉脸。却扇凉犹浅。粉轻红袅一生娇。

风外细香时伴、湿云飘。双飞属玉来还去。

谁识幽閒趣。莫教疏雨暗黄昏。

已是不禁秋色、怕销魂。

形式: 词牌: 虞美人

鹊桥仙.采菱

连汀接渚,萦蒲带藻,万镜香浮光满。

湿烟吹霁木兰轻,照波底、红娇翠婉。

玉纤采处,银笼携去,一曲山长水远。

彩鸳双惯贴人飞,恨南浦、离多梦短。

形式: 词牌: 鹊桥仙

鹊桥仙.立秋后一日

暑云犹在,澄空欲变,入夜徘徊庭际。

新秋知是昨宵来,爱残月、纤纤西坠。

芭蕉老大,流萤衰倦,静里细观天意。

轻风未有半分凉,奈人道、今宵好睡。

形式: 词牌: 鹊桥仙

蝶恋花.挟翠桥

洒面松风凉似水。下看冰泉,喷薄溪桥底。

叠叠层峰相对起。家居却在深山里。

枝上凌霄红绕翠。飘下红英,翠影争摇曳。

今夜岩扉休早闭。月明定有飞仙至。

形式: 词牌: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