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泰霞真士祈雨之验

火旂燄燄烧坤垠,蒺藜满道风扬尘。

槁苗无花不作谷,老农扶杖田头哭。

哭声不为填沟渠,室罄何以供官输。

檄龙呗佛寂不应,蜥蜴那能擅权柄。

泰霞真士鞭风霆,绿章叩天天亦惊。

玄云沛雨起肤寸,点点都是盘中饭。

须臾收敛归无声,翩然驾虬出山城。

我闻调元功自古,亢为常旸伏常雨。

庙堂有道司牧良,坐看玉烛开金穰。

淮南捕蝗蝗更在,饥蛟齧人陆成海。

肥羊日日供大官,论功乃使专黄冠。

真士寸田无水旱,天机子夜交离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泰霞真士祈雨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干旱之苦和人民的苦难。首句“火旂燄燄烧坤垠,蒺藜满道风扬尘”形象地刻画了烈日炙烤大地,道路尘土飞扬的景象。接着,“槁苗无花不作谷,老农扶杖田头哭”描绘了枯萎的庄稼和农民的哀泣,揭示了灾荒的严重。

诗人感慨“哭声不为填沟渠,室罄何以供官输”,表达了农民的悲惨生活,连哭泣也无法缓解生活的艰难,家中空虚无力支付官府的赋税。“檄龙呗佛寂不应,蜥蜴那能擅权柄”暗指官府无能,祈雨无效,权力落入小人之手。

然而,泰霞真士的祈雨行动带来了转机:“泰霞真士鞭风霆,绿章叩天天亦惊。”他凭借诚心感动天地,乌云密布,大雨如注。“玄云沛雨起肤寸,点点都是盘中饭”形容雨水的珍贵,仿佛是上天的恩赐,足以解决百姓的饥荒。

最后,诗人以“亢为常旸伏常雨”赞美泰霞真士的功德,期待朝廷能够像他一样关注民生,实现丰收。“庙堂有道司牧良,坐看玉烛开金穰”寄希望于朝廷能有贤能之臣治理,确保百姓安居乐业。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既展示了民间疾苦,也寓含了对公正政治的期盼,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六言(其一)

沙鸥对立机外,胡蝶相逢梦中。

帆去帆来野水,花开花落春风。

形式: 六言诗 押[东]韵

君不记,犬之年,羊之月,辟历一声天地裂。

形式: 押[屑]韵

汴河

一千八百隋家路,两岸青青入帝都。

可惜翠华南渡后,旧时杨柳一株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溪上谣

溪翁儿女枕溪住,时把钓竿倚芳树。

沉吟独坐忍伤心,钓得鱼来放将去。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