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元朝时期的一段悲壮历史,诗人成廷圭通过叙述一场历时七年的苦战,展现了守城将士们的英勇与困境。"七年苦战守孤城",凸显了战争的艰辛和孤立无援;"食尽无人发救兵",揭示了军粮匮乏和外部援助的缺失。接着,诗人描述了将领们集体赴死的惨烈场景,"诸将赴河同日死",以及民众的哀嚎,"万家嚎地几人生",渲染出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
"中台星拆天应泣",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朝廷中枢的崩溃如同星辰陨落,令人痛心;"大节堂空鬼亦惊",则强调了英雄逝去后,连阴间也为之震动的悲凉气氛。最后,诗人感慨国家危难未平之际,重要人物已经离世,"国难未平公已往",表达了对牺牲者的深深哀悼,"临风西望泪纵横",流露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伤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战争残酷现实的描绘和对英雄的缅怀,展现了元代社会动荡时期的苦难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