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朱伯韩侍御之尊人诗卷手迹

异时河内初陆梁,谁其御者朱与强。

强公身死剪妖党,殊恩稠叠旌国殇。

朱公墨守一黑子,遮蔽怀卫如苞桑。

时遒岁迈三十载,事过颇忆张睢阳。

吾皇继序录勋伐,诏祀名宦褒忠良。

流芬远韵不可霣,遗墨始此瞻晖光。

诗律欲传杜宗武,风徽略近元漫郎。

公家衮师吾所友,向人缱绻好肝肠。

往时娇养比苕玉,今日柯条还老苍。

谏章九门慑虎豹,文事四海知班扬。

阿季行能亦超趠,轻收科第如掇筐。

永慰老翁山下魄,九原一笑能轩昂。

近闻汴州赤大地,千里涤涤无罂粮。

析骸易子都穷尽,公之旧部亦流亡。

河北枯胔相枕藉,关西寇盗仍披猖。

安得如结且千辈,散布都邑苏痍伤。

摩挲此卷三太息,聊表先正诒方将。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清朝曾国藩所作,题为《题朱伯韩侍御之尊人诗卷手迹》。诗中,诗人首先回忆了朱侍御的祖先在河内地区的历史功绩,赞扬了朱氏家族的英勇和忠诚,尤其是朱公的坚定与智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朱侍御本人的敬仰,他曾像张睢阳一样坚守职责,且才华出众,文章震慑四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侍御的境遇发生了变化,他的部属流离失所,国家面临动荡。诗人感慨万分,希望能有更多像朱侍御这样的人才涌现,以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最后,诗人抚摸着朱侍御的手迹,深感其遗志未竟,表达出对前贤精神的传承之意。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体现了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的忧国忧民情怀。

收录诗词(225)

曾国藩(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子城,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 字:伯函
  • 号:涤生
  • 籍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
  • 生卒年: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相关古诗词

送梅伯言归金陵

文章昌黎百世师,桐城诸老实宗之。

方姚以后无孤指,嘉道之间又一奇。

碧海鳌呿鲸掣候,青山花放水流时。

两般妙境知音寡,他日曹溪付与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题苗先麓寒镫订韵图

大雅久沦歇,正音委榛芜。

永明肇四声,稍变周汉模。

开皇集八士,牙旷相饰揄。

夜半画刚纪,韵学兹权舆。

承袭一千载,灌莽成康衢。

韩公颇好古,枉啜六经腴。

放者骋游骑,敛者如辕驹。

进退失所恃,不得返皇初。

有宋盛文藻,才老信狂夫。

陈生兴晚明,秉烛照幽墟。

胜广驱除毕,沛下风云趋。

圣清造元音,昆山一鸿儒。

中天悬日月,堂堂烛五书。

上追召陵叟,千载若合符。

斯文有正轨,来者何于于。

江戴扬其波,段孔入其郛。

苗髯最晚出,汇为众说都。

精思屈鬼膝,高论揖唐虞。

鬻熊皎入梦,新火耀天枢。

神光不可熄,长夜一镫孤。

风雪交四壁,焚膏校残书。

人谓髯何惫,髯谓吾自误。

自我与髯友,大海礼间鸥。

时洗筝笛耳,一听秦青讴。

物外有真知,肝鬲助歌歈。

爱髯不忍别,作诗写区区。

形式: 古风

读叠山卖卜研为刘太守题

青花一片莹寒泉,中有毅魄嫠苍天。

大宋河山沧桑改,孤臣心事金石坚。

当年卖卜建阳市,麻衣血洗流成渊。

吞炭不复容三击,下帘何曾索一钱。

裯父宋父吊鸲鹆,东川西川泣杜鹃。

岂知历劫冰霜后,尚留人世文字缘。

辰阳太守亦可怜,老抱石兄喜欲颠。

三年膜拜悯忠寺,万里携将书画船。

书生痴绝例如此,称先道古口流涎。

不如尧桀两忘去,日摩顽石支头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其三)

由来忠孝易通神,㣼利华鬘识后身。

石烂海枯终有尽,生天成佛岂无人。

关河庾信空萧瑟,形影陶潜孰主宾。

鸡犬全家存帝所,淮南生计未全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