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玉漏迟》的第三首,由清代词人项鸿祚所作,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凄美景象,充满了深深的孤独与哀愁。
首先,“西风无着处,如今闲了,斜阳高树。”开篇即以西风、斜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西风无形,难以捕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斜阳高挂,余晖洒在高树之上,既美丽又略显苍凉,预示着一天即将结束,也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接着,“摇落江潭,一片乱鸦飞去。”江边的水潭被落叶覆盖,一只只乌鸦在空中盘旋,最终飞离。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变迁,也暗喻了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乱鸦的飞去,似乎在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留下的只有孤独与回忆。
“客思吟商最苦,更消得、庾郎愁赋。”这里的“客思”指的是旅人的思乡之情,用“吟商”(音乐中的一个音阶)来形容这种情感的哀愁,极为贴切。庾郎,即南朝诗人庾信,以其作品中表达的深沉哀愁而著称。词人通过引用庾郎的愁赋,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内心的悲凉与忧郁。
“深院宇,残萤断雁,伴人凄楚。”深邃的庭院里,只剩下断续的雁鸣,陪伴着孤独的人。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象征着离别与思念。断雁的叫声,凄厉而哀伤,仿佛在诉说着无法言说的离愁别绪。
“谁怜病枕难禁,正飒飒吹来,萧萧不住。”病卧床榻,难以忍受这秋风的凛冽。飒飒的秋风吹过,萧萧的声音不绝于耳,更加重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助。这里通过自然界的风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最后,“采绿前游,空有砌蛩能诉。”曾经的欢愉已成过往,只有砌边的蟋蟀还能发出声音,诉说着过去的美好。蟋蟀的鸣叫,虽能引起共鸣,却无法真正慰藉人心的空虚与寂寞。
“弹指几番怨恨,怕化作、漫天碎雨。”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之间,便经历了无数的怨恨与遗憾。这些情绪,恐怕最终会化作漫天的细雨,无声地落下,滋润着大地,也洗涤着人心。
“君听取,凉声又惊秋暮。”请听我言,这凉爽的声音,又提醒我们秋天已经来临,岁月不待人。词人在结尾处,以一句轻柔的话语,提醒读者珍惜时光,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孤独的世界。项鸿祚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象完美融合,使得这首词成为了清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