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啸

豁然登高台,四天一何眇。

舒怀摩丹田,静境万籁悄。

前村生孤烟,半山吞残照。

倚剑呼黄鹤,遽然发长啸。

形式: 古风

翻译

忽然登上高高的台子,四周的天空多么辽阔。
我舒展胸怀抚摸着丹田,静谧的环境中万籁俱寂。
前边村庄升起孤独的炊烟,半山腰处夕阳余晖被吞噬。
我倚着剑呼唤黄鹤,突然发出悠长的啸声。

注释

豁然:突然、忽然。
登:登上。
高台:高高的平台或楼阁。
四天:四周的天空。
一何:多么。
眇:辽阔。
舒怀:舒展胸怀。
摩:抚摸。
丹田:人体腹部脐下三寸处,被认为是内气聚集之处。
静境:宁静的环境。
万籁:各种声音。
悄:寂静无声。
孤烟:孤独的炊烟,常用以形容乡村景象。
半山:半山腰。
吞:被……所笼罩。
残照:夕阳余晖。
倚剑:倚靠在剑旁。
呼:呼唤。
黄鹤:传说中的仙鹤,常用来象征超脱或远方的朋友。
遽然:突然。
长啸:大声呼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台远眺的景象与心境,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精神自由的意境。

“豁然登高台”一句,以“豁然”形容心情舒畅自在,表达了诗人攀登至高台后的释然之感。接着,“四天一何眇”则是从视觉上描绘了远处天际的辽阔与自身相对渺小。

“舒怀摩丹田”中的“舒怀”,指的是心胸开阔,情怀舒展;“摩丹田”则可能暗示诗人对于道家修炼之法的遵循,以求内心的清净。紧接着,“静境万籁悄”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环境,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前村生孤烟,半山吞残照”则是对景色的细腻描写,“孤烟”可能指的是远处田野中升起的炊烟,而“半山吞残照”则形象地表达了夕阳西下时光影的变化。

最后两句,“倚剑呼黄鹤,遽然发长啸”,诗人以倚剑为伴,呼唤着黄鹤,这里的“黄鹤”可能是对自由灵魂的一种比喻。紧接着,“遽然发长啸”则表达了诗人在此宁静环境中突然间发出豪放、激昂的啸声,显示出一种无法抑制的欢悦与释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展现,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收录诗词(1200)

白玉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 字:如晦
  • 号:琼琯
  • 籍贯:南宋时
  • 生卒年:1134~1229

相关古诗词

赏梅感兴

千树梅花明如月,一天月华皎如雪。

幽人心似梅花清,梅花亦作如是说。

银色世界生梅花,水晶宫中明月华。

醉卧月华嚼梅蕊,满身清影乱交加。

今夕幽人换诗骨,花月即是诗衣钵。

明朝花作雪片飞,花下鹤雏啄苔发。

形式: 古风

道过成蹊庵偶成旧风一篇

笑把青藜出武夷,不辞千里访幽奇。

吐吞风月一壶酒,拈弄溪山万首诗。

道过星河骇双目,万灶清烟缠华屋。

老岩峭拔森翠屏,大江东去流苍玉。

樵人弛薪指似予,中有玉洞藏仙都。

楼阁参差美轮奂,神仙隐显知有无。

夕阳挂树暮山紫,行行到此欲脱屣。

门前三径绿苔深,浩荡春风醉桃李。

子然放步成蹊庵,其一仙翁乐笑谈。

苍髯绿鬓两眸碧,霞标芝宇清岩岩。

青牛人去几千载,源流尚有玄孙在。

身里蓬莱十二楼,杖头云水三千界。

大隐从来只市廛,年来教法况萧然。

先生驻锡庐山下,混俗和光四十年。

琅庭琛馆五云起,五湖四海来如蚁。

天下三百六十洲,未见堂宇高于此。

自非先生真栋梁,安能玄阃颜辉光。

烟蓑雨笠捘入门,琴佩剑履充其堂。

先生何年创丹室,宝篆灰寒门牖密。

明窗净几一炉香,何人会此真消息。

先生何日结草庐,读尽丹台紫府书。

有时瞑目坐蒲团,闲即汲水浇园蔬。

妙南老人画真迹,一枝薜荔缠寒碧。

莫问当年老沈翁,先生默契真端的。

竹锁庵边炼药台,鹧鸪啼得百花开。

归去武夷向人说,也曾亲诣同原来。

先生此功与此德,不须语句碑诸石。

铭在诸人肺腑间,闻者欲见不可得。

斩新花竹旧烟霞,十洲三岛共一家。

有人问著长生事,默默无言指落花。

璚山道人懒成趣,勉强搜索此数句。

明朝铁笛吹一声,直入千山万山去。

形式: 古风

嘹唳畴尔怜,凄凉去何渺。

宁无稻粱谋,岂是江湖小。

昆仲畏弓矰,奴儓失昏晓。

关山夜月寒,风雨秋天杳。

形式: 古风 押[筱]韵

徯鹤

白云无消息,黄鹤杳不归。

华表风露冷,临皋星斗稀。

不念桑田变,但向瑶台飞。

盍不归来乎,翩然点翠微。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