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中侨居

懒出前山去,得闲唯访僧。

窗寒依瘦石,屋老络枯藤。

赴饭听堂鼓,看书傍佛灯。

西南有孤塔,扶杖亦时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懒得走出前山去,空闲时只拜访僧人。
窗户透着寒意,依靠在瘦削的石头上,老屋缠绕着枯萎的藤蔓。
去食堂吃饭时听着堂鼓声,读书时靠着佛灯的微光。
西南方有一座孤独的塔,我也会拄杖时常登上去。

注释

懒:懒惰,不愿意。
出:离开。
僧:出家人,通常指和尚。
窗寒:窗户透出的冷意。
瘦石:瘦削的石头。
屋老:老屋。
络:缠绕。
赴饭:去食堂吃饭。
堂鼓:寺庙里的大鼓,用于召集僧众。
佛灯:寺庙中照明的灯,象征佛教。
西南:方位词,表示方向。
孤塔:孤独的塔。
扶杖:拄杖而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寓居寺庙中的闲适生活。首句“懒出前山去”流露出诗人的恬淡心境,不愿轻易离开宁静的山寺。接下来的“得闲唯访僧”表达了诗人对僧侣生活的亲近和对佛法的向往。

“窗寒依瘦石,屋老络枯藤”两句通过环境的刻画,展现了寺庙的古老与清寂,窗户透出的寒意,以及攀附在老屋上的枯藤,都烘托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赴饭听堂鼓,看书傍佛灯”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简单,听着寺庙的钟鼓声去食堂用餐,借着佛灯的微光阅读经书,充满了禅意和修行的气息。

最后两句“西南有孤塔,扶杖亦时登”,诗人不时地拄杖登上寺中的孤塔,远眺四周,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孤独宁静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探索。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寄居寺庙的生活场景,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富有禅意和生活哲理。

收录诗词(12)

曾原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精山

散策深寻紫翠边,雨馀林密意苍然。

玄崖拥路奇千叠,邃洞扃抽自一天。

殿古尚存唐岁月,地灵疑带汉风烟。

斜阳欲趁归樵路,倚杖更听云外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东华山

行尽青山路,楼居傍石安。

环云疑世隔,弯沼倒涵山。

瀑近晴如雨,岩深暑亦寒。

道人弄刀镊,怪我鬓毛斑。

形式: 五言律诗

同戴石屏十人重游分韵得凿字即席赋

线径盘邅回,老壁出参错。

洞深路欲无,且进还悸愕。

太虚堕滓液,有此奇伟作。

芮也劳斧斤,此语失之凿。

斗崖湿生云,泉杂云影落。

殿头何时仙,怡然骑木鹤。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作歌咏苏云卿

东湖湖面波渺瀰,东湖岸上春土肥。

先生锄云明月晓,种来蔬甲今成畦。

把茅萧萧环四壁,此身不愿人间识。

乾坤清夷那复知,寸心杳渺黄尘隔。

故人子房今九云,交情不断江湖滨。

江西使漕却驺骑,故作敲门问字人。

黄金百镒笺一幅,多谢春风到茅屋。

君为使者吾邦民,见君容我更樵服。

故人与我情重哉,君且归矣明当来。

明朝启扉人不见,黄金不动书不开。

使者持书三太息,封书径上黄扉侧。

翩翩鹤驭云冥冥,空向湖山访行迹。

向来桐江严子陵,曾得故人双眼青。

芒鞋却踏京华路,太史惊誇说客星。

先生得书掉头去,并此湖光不回顾。

梦夫孀妇截髻鬟,亦有老大闺中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