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

自学山僧断鬼魔,何曾惯念阿弥陀。

真如般若头头是,更喜波罗密法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波罗》由明代诗人云名山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禅理,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首句“自学山僧断鬼魔”,开篇即以“山僧”为引,暗示了诗人与佛教的深厚渊源。这里的“断鬼魔”并非指驱除鬼怪,而是借以比喻去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望,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解脱。诗人自述通过学习山中高僧的教诲,逐渐斩断了那些扰乱心性的邪念,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

次句“何曾惯念阿弥陀”,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传统佛教信仰的思考。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宰,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诗人却说从未习惯于念诵阿弥陀佛名号,这表明他对佛教的理解已超越了表面的仪式和教条,深入到了更本质的层面。这里或许暗含着对传统信仰模式的反思,以及对个人内心修行的重视。

后两句“真如般若头头是,更喜波罗密法多”,则将诗人的思想境界推向了更高的层次。真如般若,指的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真理和智慧的最高境界,意味着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而智慧则是通达这一真理的关键。诗人认为,无论何时何地,这种真理和智慧都是存在的,无处不在。同时,他对于波罗密法(即达到涅槃的途径)的欢喜之情,表达了对佛法实践的热爱和追求。波罗密法包含了戒、定、慧三学,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诗人对其的“多喜”不仅体现了其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也反映了其在修行道路上的坚定与喜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佛教修行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对佛教教义的诠释,更是诗人个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哲理性和启发性。

收录诗词(5)

云名山(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荔枝

颗颗丹丸可疗饥,幽人处此最相宜。

红尘不染云林净,妃子何由笑荔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月浦新居

舟隐途分十里馀,寻源聊向月云居。

北山不作移文诮,南亩甘联荷筱裾。

偏性避嚣宜远引,老年疏旷爱幽舒。

客从方外如相访,苦竹桥西有草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轩辕降二章咏甘露也再赠侍御马公(其一)

轩辕降,甘露下。荡天门,淫帝宇。璧玉精,英玄灵。

丹云结,绿云停。体轻微,盛膏泽。纷珠如,光凝射。

甘露零,阉茂辰。先轻风,洒绛尘。甘露零,泽丰草。

吉茂祥,福寿考。甘露零,沾翠柏。黍稷盛,万民若。

甘露零,徵上瑞。治嘉平,乐万岁。

形式: 古风

轩辕降二章咏甘露也再赠侍御马公(其二)

圣人出,熙以宁。相臣降,扬光灵。

天地开扩,日月晃朗。郁蒸玄云,以纷詄荡。

嗟五色,朱玄黄。枝夭矫以沾濯,日峥嵘而有光。

奋金霞,飞紫玉。纤如珠,密如粟。咽轻津,扇流馥。

帝德广大洽四方,阴阳迭叙孔淑章。

绣使南行葳蕤皇,浮膏洒润变素霜。

黍稷茂美麻麦成,洗涤困病析忧酲。

蕴积秘懿触上精,悠悠天壤垂颂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