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秋雨叹》,由明代诗人王弼所作。诗中描绘了连绵不断的秋雨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与忧虑。
首句“雨阴阴,水漫漫”描绘了秋雨连绵不绝,天空阴沉,雨水泛滥的情景。接着,“十日复五日,侵宵还达旦”进一步强调了雨势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几乎不分昼夜。这样的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诗人以“不愁阶下兰蕙死,但忧田中谷菽烂”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担忧。兰花和蕙草虽在阶下,尚能存活,而农田中的谷物和豆类作物却可能因雨水过多而腐烂,这引发了对农民生计的深切忧虑。
“兰蕙死,君子以伤悲。谷菽烂,小人恒苦饥。”这两句将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指出兰蕙虽为君子之物,但其死亡仍令君子感伤;谷菽作为百姓的口粮,一旦腐烂,将导致小人(普通百姓)长期遭受饥饿之苦。这种对比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以及自然灾害对不同阶层影响的不平等性。
接下来,“人饥税转逼,因之生盗贼”指出,当人们因饥饿而生活困顿时,税收的压力会更加沉重,这可能导致盗贼横行,社会秩序动荡不安。这种恶性循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严峻性。
最后,“人饥税逼盗不息,于乎有粟吾焉食。君不知六月南风河水枯,日日中天行赤乌。”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他指出,即使在干旱季节,南风带来河水干涸,烈日下赤乌飞舞,也难以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感慨,更是对社会不公和民生困境的强烈批判。
综上所述,《秋雨叹》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体现了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