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鹊桥仙·乾饿》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通过寒霜一夜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与孤寂的氛围。诗中以“摧枯拉朽”开篇,形象地展现了自然之力的威猛,同时也暗示了世事变迁的无情。接着,“有甚瑰材贱货”一句,既是对物欲横流社会的讽刺,也暗含着对人性中贪婪一面的批判。
“癞头疲脚想成仙,只要耐、空山乾饿。”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人的欲望比作想要成仙的癞头和疲脚,他们渴望超越凡尘,却只能在空山中忍受饥饿,象征着追求不切实际目标的徒劳与痛苦。这里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深刻思考。
“当年七夕,仙容未熟,空说雁鸣燕贺。”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常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相关联。此处诗人借七夕之景,表达了对美好愿望未能实现的感慨。未成熟的仙容象征着尚未达成的理想,而“空说雁鸣燕贺”则暗示了这些美好的祝愿最终只是空谈,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最后,“去帷还应是家人,看不得、门庭残破。”这句诗以家庭为背景,表达了对家破人亡、亲人离散的哀伤之情。去帷(帷幕)象征着揭开真相或面对现实,但所见的却是残破的门庭,暗示了家庭的破碎与衰败。这一句深化了主题,将个人的悲欢与更广泛的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体现了诗人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整体而言,《鹊桥仙·乾饿》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以及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