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描绘古代官员退隐生活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戡乱登廊庙,群公数靖康"表明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作者本人以及其他官员都曾经努力维护过国家的安定。这里的“戡乱”指的是平息暴乱,“廊庙”则是古代官府或宫室之意。
"一身轻去就,百口恃安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自己选择了放弃世间纷争,一心只求个人的安全与和平。这里“一身”指的是作者自身,“轻去就”则是退隐的生活态度。
"天意非难见,人情漫自凉"这两句透露了一种宿命论色彩,认为上天的旨意并不难以理解,而人的情感却往往变得冷淡和疏远。诗中的“天意”指的是自然法则或天命,“人情”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殷勤酌周斗,矍铄更鹰扬"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退隐后的生活状态。在这平静的环境中,诗人细心地品味着时间(“殷勤酌周斗”),同时也感受到了世间纷争与自己隔绝的宁静(“矍铄更鹰扬”)。这里,“殷勤”意味着珍视和细致,“酌周斗”则是象征性地表达对时间流逝的体验;“矍铄”指的是剑拔出鞘的声音,常用来比喻决断或分离,“鹰扬”则形容鹰隼飞翔的姿态。
整首诗通过对照现实与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以及对内心平和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