轘辕

远游重到洛阳城,又向登封道上行。

路入轘辕秋更险,云收太室雨初晴。

千重灌木漫山碧,百道飞泉绕涧鸣。

欲访巢由渺何许,空馀颍水照人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游至洛阳,继而前往登封的旅程。诗人沿途所见之景,既有自然的壮丽,亦有历史的深沉。首联“远游重到洛阳城,又向登封道上行”点明了行程的起点与终点,洛阳与登封,皆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颔联“路入轘辕秋更险,云收太室雨初晴”描绘了进入轘辕山后,秋季的山路更加崎岖险峻,而雨后的太室山则云雾散去,呈现出一片清新之景。这一联通过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多变,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挑战。

颈联“千重灌木漫山碧,百道飞泉绕涧鸣”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千重灌木覆盖的山峦呈现出一片碧绿,百道飞泉在山谷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尾联“欲访巢由渺何许,空馀颍水照人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巢父与许由的向往之情,以及对颍水清澈之美的赞叹。巢由是传说中的两位高洁之士,他们远离尘嚣,隐居山林,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纯净。诗人虽未能亲访巢由,但通过颍水的清澈倒影,仿佛感受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旅行途中的所见所感,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和谐,也融入了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

收录诗词(179)

陈基(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 字:敬初
  • 籍贯:台州临海(今属浙江)
  • 生卒年:1314-1370

相关古诗词

吕梁

扁舟又向吕梁归,浩荡中流看翠微。

浊浪满河冰乱走,黄云垂地雪交飞。

奉身误叱王遵驭,涉世频沾阮籍衣。

日暮不须吹短笛,沙鸥犹恐未忘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淮阴侯庙

慷慨论兵笑沐猴,尽将生死付酂侯。

手提汉鼎归真主,眼见黄旗出伪游。

此日王孙归故国,何年漂母葬荒丘。

英雄自古多遗恨,肠断秋风楚水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江亭

江水出峨岷,江亭俯要津。

诸侯皆职贡,百粤漫风尘。

恩诏传中使,遐方倚外臣。

出师劳上将,入幕富嘉宾。

闻道元戎死,频伤义士神。

三军宜雪耻,百战莫忧身。

巫峡长多雨,潇湘已暮春。

鼎鱼何足制,奏凯勿逡巡。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题水殿纳凉图

白苧衣裳懒自裁,手摇罗扇此徘徊。

水晶宫殿凉风少,欲劝君王筑露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