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黄师参所作,名为《玉岩有感》。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游山的体验与感悟,以及对玉岩山的景致和历史遗迹的感慨。
首句“游山苦无侣,独行亦自佳”,表达了诗人虽然在旅途中感到孤独,但独自行走也自有其乐趣。接着,“不羡篮舆稳,软草供蒲鞋”两句,诗人以对比手法,说明自己更喜欢在柔软的草地上行走,而不是乘坐平稳的篮舆,体现了他追求自然、自由的生活态度。
“小僧倚门问,客从何处来”,诗人遇到了一位倚门的小和尚,询问他的来历,这增加了旅途中的趣味性。而“长啸不复答,露坐面山隈”则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豁达心境,他选择在露天下坐着,面对山隈,通过长啸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再言语。
“往谒玉岩翁,缟衣绝纤埃”,诗人前往拜访玉岩山的老人,老人穿着洁白的衣服,远离尘嚣,这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超脱。接下来,“祠宫蔽风雨,碑碣荒莓苔”描述了祠宫被风雨侵蚀,碑石上长满了莓苔,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四山壮幽閒,百感撄我怀”表现了诗人面对壮丽而幽静的山景时,内心涌起的各种复杂情感。最后,“先生竟何之,山猿朝夕哀。出处非有意,于道相萦回”表达了诗人对玉岩山主人命运的关切与思考,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
“翁看岭表人,白骨漫成堆。所见明且哲,屡表乞归骸”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反思。最后,“伫立三太息,归思落日催”表达了诗人站在那里深思,心中充满了对归家的渴望,而夕阳的催促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有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旅行体验和个人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历史、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