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中老僧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白发山僧住翠萝”,以“白发”点出僧人的年迈,以“翠萝”渲染出山林的幽静与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僧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接着“馀生身事任蹉跎”一句,透露出僧人对过往岁月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当前生活的随遇而安。
“倦从石上支颐坐,閒向云中拍手歌”两句,生动描绘了僧人在山间休息时的悠闲姿态,以及他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喜悦之情。通过“支颐坐”与“拍手歌”这两个动作,展现了僧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舍利现时光煜煜,伽梨披处影娑娑”两句,运用佛教中的象征元素,进一步深化了诗的禅意。舍利光煜煜,象征着佛法的光芒;伽梨披处影娑娑,则暗示了僧人修行的影子在光影中摇曳,既神秘又充满生命力。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僧人修行境界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心灵纯净的向往。
最后,“钟山咫尺城东地,草木偏承雨露多”两句,将山中僧人的生活与外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山中与城市的不同景象,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心灵的滋养作用。山中虽与城市近在咫尺,但僧人所处的环境却仿佛与尘世隔绝,草木因得雨露滋润而生机勃勃,象征着僧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纯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僧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禅宗精神的融合,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