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和山居诗(其二)

白发山僧住翠萝,馀生身事任蹉跎。

倦从石上支颐坐,閒向云中拍手歌。

舍利现时光煜煜,伽梨披处影娑娑。

钟山咫尺城东地,草木偏承雨露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山中老僧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白发山僧住翠萝”,以“白发”点出僧人的年迈,以“翠萝”渲染出山林的幽静与生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僧人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接着“馀生身事任蹉跎”一句,透露出僧人对过往岁月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当前生活的随遇而安。

“倦从石上支颐坐,閒向云中拍手歌”两句,生动描绘了僧人在山间休息时的悠闲姿态,以及他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喜悦之情。通过“支颐坐”与“拍手歌”这两个动作,展现了僧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舍利现时光煜煜,伽梨披处影娑娑”两句,运用佛教中的象征元素,进一步深化了诗的禅意。舍利光煜煜,象征着佛法的光芒;伽梨披处影娑娑,则暗示了僧人修行的影子在光影中摇曳,既神秘又充满生命力。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僧人修行境界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心灵纯净的向往。

最后,“钟山咫尺城东地,草木偏承雨露多”两句,将山中僧人的生活与外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山中与城市的不同景象,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心灵的滋养作用。山中虽与城市近在咫尺,但僧人所处的环境却仿佛与尘世隔绝,草木因得雨露滋润而生机勃勃,象征着僧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纯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僧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禅宗精神的融合,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

收录诗词(3)

清浚(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春草池绿波亭

桃溪绿水接深池,芳草如云护石矶。

色映湘帘春雨细,波明画舫夕阳微。

最怜才子新成句,因忆王孙久未归。

况有高亭更萧爽,日长留客看清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杏村牧笛

杏村一径绕湖西,牧子閒将短笛吹。

颠倒自骑黄犊背,参差巧弄绿杨枝。

花阴响动风来处,楼外人听日落时。

忆昔雨中曾问酒,谩劳指点与人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题刘氏双翠轩

两株拥秀立阶除,绝胜兰苕画不如。

昼影并移当几席,岚光相与落图书。

羽衣霓袖临风舞,鸦鬓云鬟带晚梳。

珍重二难招未得,更栽连理伴幽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秋怀

江潭叶落雁初飞,又见凉风到客衣。

日下浮云迷北望,天涯孤棹滞东归。

惊看秋草流年换,梦忆青山故旧稀。

明日一竿沧海去,白鸥应笑未忘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