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对友人的思念和书信往来的温馨情感。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抒怀,展现了古典诗词中特有的意境和情趣。
"或偃虚斋或在公,蔼然林下昔贤风。" 这两句诗开篇便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偃虚斋”指的是清净的居所,“在公”则是对朋友的一种尊称。这里借“昔贤风”表达了对古代圣贤之风的怀念,同时也寄寓着诗人对友人的敬仰。
"庭前有蝶争烟蕊,帘外无人报水筒。"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庭院生活图景。“庭前有蝶”写出了蝴蝶在花间嬉戏的情景,而“帘外无人报水筒”则透露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没有喧嚣,只是偶尔传来提水的声音,凸显了诗人的清寂生活和对友情的渴望。
"行药不离深幌底,寄书多向远山中。"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病中依旧惦记着友情的深厚。虽然身体虚弱,但心中的友谊如行药般随身不离。而“寄书多向远山中”则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哪怕是遥远的地方,也愿意通过书信与其交流。
"西园夜烛偏堪忆,曾为题诗刻半红。"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独自时的怀旧情绪。“西园夜烛”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情境,而“曾为题诗刻半红”则回忆起往日与友人共同创作诗歌的美好时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切抒发,展现了诗人在病中不仅有对自然美好的感受,更有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情感寄托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