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学圃新竹歌》由清代诗人贡良所作,描绘了学圃中修竹的美景以及诗人对竹的喜爱之情。
首先,诗中的“名园依水多修竹”描绘了一个依傍着流水的名园,园内生长着众多高大的修竹,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接着,“琤琤响戛琅玕玉”通过生动的声响描写,展现了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美妙景象,仿佛是玉石在相互碰撞,发出悦耳的声音。
“此君一日不可无,令人相对捐尘俗”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认为竹子如同君子一般,一日不见便感到缺失,能够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心灵得到净化。接下来的回忆部分,“犹忆春初过学圃,参差竞长纤如琢”,诗人回忆起春天初至学圃时,竹子们竞相生长,纤细如雕刻般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龙孙脱颖势于霄,森森日上林书屋”则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生长态势,如同龙的幼子般,锐利地向上生长,直插云霄,竹林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茂密,映照在书屋之上,为读书人提供了清幽的环境。
最后,“我今避暑来林间,清光疑入湘江曲。淡烟漠漠滴空翠,细雨涓涓飘嫩绿”描述了诗人如今来到竹林避暑的情景,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仿佛进入了湘江的弯曲之处,淡烟和细雨为竹林增添了一抹清新之感,嫩绿的竹叶在雨中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主人不异太守贤,渭川千亩新篁足。何当移赠两三竿,终朝坐我筼筜谷”则是对竹主的赞美,将他比作太守一般的贤人,并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几竿竹子,能够在筼筜谷中终日静坐,享受竹林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