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翻译

雪月交相辉映,流水与石头发出悲凉的声音。
不清楚岩上的枯木,今夜会怎样感受这情景。
或许它会看到尘世的纷扰,认为山间才宁静无争,如此度过一生。
一生就这样度过,即使河水不再流淌。起身披衣,仰望星空,露珠晶莹清冷。
这千年孤寂,事情的本质本就清晰。
如果能理解天地间的道理,就会明白行动和隐退都是自然,处处皆有圆满。
谨记深渊冰川的话语,不要误判人生的定位星象。

注释

映:照耀、反射。
悲鸣:悲伤地发出声音。
岩上:岩石之上。
若为:如何、怎样。
胶扰:纷乱、困扰。
空旷:开阔、寂静。
了:结束、度过。
碧汉:银河,指天空。
寥寥:稀少、孤单。
行藏:行为和隐藏,指人生起伏。
定盘星:古人观测天象用来定位的星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栻的作品,名为《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描绘一幅雪月交辉、水石共鸣的静谧山间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这两句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将雪白与月亮的明净对立于自然界中水流石响的哀婉之声,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清幽氛围。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在山岩之上的枯木的不解,它们是否也能感受到这夜晚的情怀。这里的“今夜”指的是特定的一种情境,而“若为情”则是对这种情境的体验与感受。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 与么了平生" 这几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争(尘中胶扰)的超然态度,以及他认为在大自然面前,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与么了平生"则是对一生中的种种经历和情感的回顾。

"□水不流行" 这句诗描绘出一种静止的景象,可能指的是某处因冬季而结冰的河流,或者只是想表达时间静止的情景。

"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这几句则是作者在描述自己夜晚起来观赏星空(碧汉)和晶莹剔透的露珠(露华)的情形。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某些事件或真相的认识,它们在作者看来是清晰可辨的,尽管时间流转,但本质不会改变。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这几句则表达了一种宇宙观和人生态度,认为如果能洞察天地万物之理,那么行动与隐藏之间就没有界限,每个地方都可以达到完美和谐。

"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最后这两句诗则是在告诫自己或他人,记住那深邃而冷静的智慧(渊冰语),不要错误地对待那些确定不移的事物(定盘星)。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落梅

清溪南畔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红。

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人何在,舞破香衫曲未终。

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残雪衬春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郴山足奇变,其水复清美。

形式: 押[纸]韵

浣溪沙

雨压杨花路半乾。蜂遗花粉在阑干。

牡丹开尽正春寒。

懒品么弦金雁并,瘦惊双钏玉鱼宽。

新愁不放翠眉间。

形式: 词牌: 浣溪沙

菩萨蛮

东风忽骤无人见。玉塘烟浪浮花片。步湿下香阶。

苔黏金凤鞋。翠鬟愁不整。临水闲窥影。

摘得野蔷薇。游蜂相趁归。

形式: 词牌: 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