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我赋耽痂癖,有财贮空虚。
不作子孙计,不为车马速。
不充玩好用,不买声色娱。
置锥无南亩,片瓦无屋庐。
所得月俸给,唯将赎梵书。
万里遣迎介,崎岖涉长途。
奉安大刹中,开示诸迷徒。
庶几披阅者,咸得入无馀。
古佛为半偈,尚乃舍生躯。
我今以财施,痛楚不侵肤。
以我较古佛,苦乐万倍殊。
所以不惜财,非是禀性愚。
借问借财人,终日较锱铢。
无常忽地到,宁免生死无。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冯楫的作品,名为《施经偈》。从内容上看,此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教信仰和慈善事业的投入,以及他对待财富态度的一种超脱。
"我赋耽痂癖,有财贮空虚。不作子孙计,不为车马速。"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个人积累财富缺乏兴趣,也不以子孙后代的繁荣和个人的物质享受为目标。
"不充玩好用,不买声色娱。置锥无南亩,片瓦无屋庐。" 作者更不沉迷于个人享乐,也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没有为自己积累财产。
"所得月俸给,唯将赎梵书。" 这里显示了作者对佛教经典的重视,将自己的收入主要用于购买和传播佛教经籍。
"万里遣迎介,崎岖涉长途。奉安大刹中,开示诸迷徒。" 作者不惮远行,去到遥远的地方迎请高僧,在寺庙中安置他们,为的是让他们传授佛法,引导迷失的人们。
"庶几披阅者,咸得入无馀。古佛为半偈,尚乃舍生躯。我今以财施,痛楚不侵肤。" 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对佛教经典的传播,能够让更多人理解佛法,并达到解脱之境。他将自己的财产用于布施,而这种布施并没有带来肉体上的痛苦。
"以我较古佛,苦乐万倍殊。所以不惜财,非是禀性愚。借问借财人,终日较锱铢。无常忽地到,宁免生死无。" 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认为自己与古代佛祖相比,在布施上更加慷慨,因此不吝啬自己的财富。他批评那些只关注微小金钱的人,对于生命无常和死亡的忽然而至没有准备。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以及他对于物质财富的超然态度。通过慈善事业和传播佛法,作者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
不详
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尽,龟哥眼赤。
形骸在此,其人何在。乃知一灵,不属皮袋。
素养浩然之气,铁石心肠谁拟。
蒿目县前江,不逐队鱼游戏。藏器。藏器。
只等时乘奋起。
缲得春蚕不值钱,几时南亩解丰年。
小臣无计纾民力,稽首虚皇一炷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