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十题(其一)焦桐

只作全生计,唯存半死心。

刍荛犹不置,斤斧重相寻。

遂使煁焦釜,谁为爱古琴?

有材不足恃,愁绝念知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东阳十题(其一)焦桐》,是元代诗人杨载所作。诗中以“焦桐”为载体,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句“只作全生计,唯存半死心”,诗人以“全生计”与“半死心”对比,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世间的生存状态,既有对生命的珍惜,也有对死亡的无奈和接受。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社会中的生存智慧。

接着,“刍荛犹不置,斤斧重相寻”,通过比喻的手法,将社会上那些不公正、无情的行为比作“斤斧”,不断“寻”、“置”于“刍荛”之上,即无辜之人。这里不仅揭露了社会的残酷,也表达了诗人对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遂使煁焦釜,谁为爱古琴?”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个人遭遇的困境比作“煁焦釜”,比喻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而“古琴”则象征着高雅的精神追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仍不忘保持高洁的情操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又感叹无人理解或共鸣,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最后,“有材不足恃,愁绝念知音”,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自己的才华并不能作为依靠,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愁苦,因为他渴望有一个能够理解自己、共鸣的知音。这句话既是对现实处境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理想知己的热切呼唤,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强烈需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焦桐”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生命、社会、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86)

杨载(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 字:仲弘
  • 籍贯:浦城(今福建浦城县)
  • 生卒年:1271—1323

相关古诗词

东阳十题(其二)蠹简

往古韦编在,何年始汗青。

蠹虫深卜宅,科斗少成形。

泯灭阽秦火,搜罗出汉廷。

斯文天未丧,不敢望全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东阳十题(其三)尘镜

收藏无宝匣,叹息网丝悬。

孰使明为暗,如观丑胜妍。

玉台终寂寂,金鹊尚翩翩。

政讶开元日,虚将盛事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东阳十题(其四)废檠

二尺书檠在,如今久弃捐。

鱼膏虽有焰,蠹简独无缘。

墙下偕遗砾,窗间带旧烟。

却观提挈处,辛苦悔当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东阳十题(其五)败裘

寂寞牛衣子,能无敝缊袍。

尘埃须浣濯,虮虱费爬搔。

意味存鸡肋,寒凉视马毛。

千金既销铄,犹听朔风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