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闻砧》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一位独守空闺的女子在夜晚听到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即“砧”声)时的内心情感。
首句“永夜卢家妇,深闺坐自伤”,开篇便点明了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孤独的妇人,在漫长的夜晚里,她独自坐在深邃的闺房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伤。这句诗通过“永夜”和“深闺”的描述,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后续的情感铺垫。
接着,“拭砧散明月,投杵上清霜”,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捣衣的情景。捣衣是古代妇女在秋冬季为家人准备衣物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她们会将衣物放在砧板上,手持木杵反复敲打,以去除衣物中的水分和杂质。在这首诗中,捣衣的声音与明月、清霜交织在一起,不仅展现了劳动的场景,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别恨繁鸳绮,哀音急雁行”,这两句则直接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复杂情感。她思念远方征战的丈夫,心中的别离之恨如同织锦上的繁复花纹,既美丽又令人痛心。同时,她仿佛听到了雁群急促的叫声,这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是她内心急切呼唤丈夫归来的象征。
最后,“同袍征战尽,刀尺断人肠”,这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在战争的背景下,女子的丈夫和其他士兵一同出征,如今战事已尽,但她的丈夫却不知生死,这种未知的等待让人心痛。刀尺在这里象征着战争和死亡,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对丈夫安危的深切忧虑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整体而言,《闻砧》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深闺女子在秋夜听到捣衣声时的思绪和情感,展现了古代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