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九万里斯下,乃今培风,合象昧译鞮,相彼往来,吾为东道主;
三十年之通,以制国用,收鱼盐蜃蛤,权其轻重,实佐大司农。
这首诗描绘了山东沿海地区与外界的贸易交流,以及地方官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九万里斯下,乃今培风”,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形容山东沿海地区与遥远国度的贸易往来,如同借助强风航行于广阔的海洋,象征着贸易的广阔与艰难。
“合象昧译鞮,相彼往来”,这里提到的“合象”可能指的是结合各种商品与货物,“昧译鞮”则可能是指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强调了贸易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与沟通。通过“相彼往来”,诗人描绘了贸易双方的互动与交流,体现了贸易活动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吾为东道主”,点明了山东沿海地区在贸易中的地位,作为东道主,承担着接待、服务贸易伙伴的责任,同时也展示了当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
“三十年之通,以制国用”,说明了这种贸易关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三十年的持续交往不仅丰富了国家的物资,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收鱼盐蜃蛤,权其轻重”,具体描述了贸易中涉及的商品种类,包括海鲜(鱼、盐)、贝类(蜃蛤)等,同时强调了对商品价值的评估与管理,体现了贸易活动中对商品质量与价值的重视。
“实佐大司农”,最后提到大司农,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和农业事务,暗示了贸易收入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地方官员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山东沿海地区与外界贸易的盛况,以及地方官员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活力与复杂性。
不详
登堂如见其人,我曾从泰岱黄河,举酒遥生千古感;
饮水当同此味,且莫道峨眉太白,隔江喜见六朝山。
劝我作歌,韩昌黎奈此石鼓;
发人深省,杜少陵欲觉晨钟。
举世谓公宽,历任提疆,兼施威惠,棠萼共勋名,齐向石头怀谢傅;
惟君知我戆,强留治粤,反负裁成,云霄劳属望,空将岘首感王湛。
二十射策,三十典军,四十暂归田,捧檄为高堂,莫怪北山笑我;
有宅一区,有田数亩,有书五万卷,携琴成旧约,曾从东海移情。